影乐志:第一部电影里听到的音乐整体感挺强的,后面几部电影似乎就更碎片化。这是创作音乐时就产生的区别呢,还是后期制作时的剪辑问题?
SJ:你观察得很仔细,没错。这完全不是我创作时想要的,是制作末期电影产生了大变动的结果。特别是最新这一部,超多镜头都是全电脑特效制作的,我到最后才能看到那些画面。一旦这些新特效镜头完成后加到电影里,剪辑师就得重新剪辑跟安排场景顺序。制作周期的最后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一个不同的剪辑版本,这绝不是电影制作中我喜欢的一环。
我的音乐编辑跟我竭尽所能让音乐能接近我最初写作时的版本。像最新这一部,小女孩出来那个片段,最后中间有个镜头移到了最开始,最开始的镜头又移到了最末尾,我写的音乐完全就错位了。那时候时间紧迫,我们也用光了乐团的预约,只能把现有的音乐剪碎重新拼起来。《变形金刚》配乐在电影里的碎片化就是因为这个,十分可惜,时间不够时只能妥协。因此我这些电影我看不下去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这个。
第一部电影不知道为何似乎没有这些问题,因此音乐也很流畅。原声碟里的呈现则是我原本创作时的构思,更加完整。没记错的话,最新这部片子录的每一条音乐,在电影里都被剪辑过,真是疯了。
影乐志:我记得之前一个访谈,您提过Michael Bay向你提出需要一些“古典”的音乐元素,这是用于亚瑟王时期的故事线跟英国的故事线么?
SJ:他其实说的不是“古典”,但可能我访谈时就说成古典了。他一开始跟我描述,这部电影很多英国的故事,还有亚瑟王啊啥的啥的,你想想啊。我就回去写了一些觉得符合地域跟文化背景的音乐,并加入了很多Michael Bay喜欢的音乐元素跟音色。
我首先写的应该是用于Anthony Hopkins那个角色的小提琴独奏。然后是巫师梅林的大提琴主题。这些主题的配器等等都更偏古典,但当然不可能是纯古典,在其他变形金刚里你是不可能听到的。于是Michael Bay就把这些主题叫做“英国主题”,因为对他来说这些音乐听起来就挺英国的。当然,在电影里很多这些旋律也被切碎了。
影乐志:Michael Bay是爆炸大王这众人皆知了,您在创作时有没有特别留意爆炸或音效吃重的场景,然后在写音乐时回避?亦或是写完音乐后让音乐编辑进行处理?
SJ:如果电影里出现了会有大量音效的场景,我会让道的,这你没法赢。但在变形金刚系列里,很好的一点,就是我跟音效设计部门的人混得很熟,我把音乐发给他们,他们就在音乐四周搭建音效,有时音效跟音乐产生冲突时,他们甚至会编辑音效的音高跟节点,好让音效与音乐保持在统一的调性跟节奏流之中。
如果这些方面不小心的话,观众听起来是很折磨的。一个大场景里,要么只能有音效,要么只能有音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作曲家跟音效设计师一同合作绝对是个好方法。
影乐志:您刚刚也强调了几次每一部变形金刚的配乐都力求创新,各有不同。如果用一个小标语来给局外人形容每一部配乐,您会怎样总结?
SJ:让我想想。
第一部是“旋律”。每个乐迷聊第一部作品的时候都会聊主题旋律,那是第一部的强项。
第二部,呵呵,不知道你记不记得那时候编剧罢工事件,Michael Bay开拍时连剧本都没写完,我对那片子的记忆太模糊了,不堪回首不予置评。
第三部吧,大家都在尝试从第二部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希望能重拾第一部的辉煌。我记得特别深的一场戏是汽车人被驱逐出地球, 所以就是:“汽车人被驱逐出地球,山姆和汽车人情深”,咦,似乎有点长。
第四部Michael Bay在开拍前倒还真给我一个小标语总结了这部电影,“地狱追逐”。我说你啥意思啊?他说:“Mark Wahlberg全片被追呀!”。
其实第五部也是差不多,Mark Wahlberg也是全片被追。不过正如之前所说,Michael Bay挺喜欢所谓的英国音乐主题的,这部的标语应该是“英国向音乐”。当时得知这一剧情时我就在想啊,天哪Michael Bay要拍亚瑟王传说了好激动,自己能有大好机会创作十分传统震撼的亚瑟王传说配乐了,结果拍出来就那么一点……但也知足了。
影乐志:乐迷其实还很喜欢您早期的其他作品,比如说《蒸汽男孩》、《绝望主妇》那些。在这些作品里能听到您很不一样的声音。特别是《蒸汽男孩》,国内乐迷可喜欢了。大友克洋为什么找到您来写音乐呢?
SJ:有人喜欢那太好了。这个故事挺有趣的,大友克洋想要“好莱坞式配乐”,哈哈哈。于是他找了录音工程师Alan Meyerson,问他谁能胜任。这人也是Hans Zimmer的工程师。Alan写了个名单,其中就有我的名字。他们又要了一张CD,是我们的作品集。于是他们就选了我啦!他们飞了过来,我们就开始创作了。
你之前提到了临时配乐,有趣的是,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唯一一部没有任何临时音乐的电影。连对白都没有,很干很干,完全默片。他们觉得因为我听不懂日语,就连对白都拿掉了,我说好歹给个声儿吧,听不懂也好。我很想再写一部类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