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6月1日拍摄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邵飘萍将亲手书写的“铁肩辣手”四字悬挂于编辑部,勉励自己与同仁肩扛社会责任。在局势混乱、外忧内患的时刻,他始终坚信,“铁肩辣手,快笔如刀”以救中国。
牺牲60年后,他的“秘密身份”才浮出水面
北京市西城区魏染胡同30号,一幢中西合璧的青灰色两层砖楼,门楣上至今留着邵飘萍手书的“京报馆”。经过两年的腾退和修缮,今年6月,修缮一新的京报馆重新开放,一批又一批人怀着敬仰来此探访。
6月24日拍摄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外景。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
站在魏染胡同南口,邵飘萍嫡孙邵澄告诉记者,1926年4月24日,祖父就是在这里被捕的。
邵飘萍被押往警厅后,京报馆被包围。侦缉队从京报馆搜出冯玉祥聘请他为军事顾问的聘书、军事电报密码本等,还有他“宣传赤化”的所谓证据,作为邵飘萍犯罪的物证。
就在邵飘萍亲友为其寻找营救途径之时,直奉联军总执法处草草将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秘密判处他死刑。
在京报馆,一张日历和一个停止的座钟,把时间凝固在1926年4月26日凌晨4时。天未亮,一声沉闷的枪声划破北京夜空。被押赴天桥东刑场的邵飘萍,以身殉报殉国,结束了他短暂而灿烂的一生。
邵澄说,临刑前,邵飘萍神色坦然。他向监刑官拱手说了句“诸位免送”,随即狂笑数声,慷慨就义。
一年后,1927年4月,他的入党介绍人李大钊,这位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先行者牺牲在绞刑架上,年仅38岁。
6月1日,前来参观李大钊故居的学生为李大钊像献花。新华社记者张晨霖摄
1949年4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亲自批复追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
邵澄说:“我认为祖父是在用特殊的方式,利用《京报》这个舆论工具,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共产党的政策主张,唤醒民众。”
由于邵飘萍生前的秘密身份,他牺牲整整60年后,才正式被认定为中共党员。“我觉得,祖父无愧于这个光荣称号。”邵澄说。
北京大学校史馆研究室副研究员林齐模说:“邵飘萍的死是为挽救垂危的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复兴而死,可以说重于泰山。他的风骨与血性,他以笔为枪、舍生忘死的使命担当,不仅是一位民国报人的气节,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气质。”
他接受了一项“秘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