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说经典语录,北京青年说改变自己的那段话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11-14 13:11:41

毕明辉去过很多地方。他曾在小假期临时起意去巴基斯坦,从伊斯兰堡飞到卡拉奇,再连夜驱车8个多小时,去看摩亨佐·达罗遗址。他是好几个国际志愿组织的义工,曾到世界各地参与战后创伤治愈等公益活动。

“和那些在各个学科比如医学上有自己专长的人一起参与国际义工工作时,我经常会感叹:‘天哪!怎么音乐这么没用。’一个炮弹落下来,有人受伤了,我能干什么?唱个歌吗?”最开始的时候,毕明辉在现场的体验是,不仅是没用,简直是多余的。这种状态直到一个小女孩的出现才被扭转。那是在中非某国的一次经历,一个目睹亲人遇难的小女孩因强刺激导致失语症。义工团队里的人问他能不能做点什么,毕明辉用肖邦的一首《前奏曲》令小女孩哭了。两天后,小女孩开口说话。

这件事让毕明辉觉得音乐不仅有用,而且作用还很特殊。音乐是另一种治愈剂,音乐应该大于音乐。而当人因种种原因感官被彻底与现实隔离时,唯有音乐的力量,可以穿墙而过。

北京青年说经典语录,北京青年说改变自己的那段话(5)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 毕明辉

音乐教会人

如何去正确体会和理解自由

Q 作为译者,翻译《音乐三千年》这本书,对你的音乐研究和教学有什么启发吗?

A 着手翻译工作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有三个特点,一是文字很美,二是他的写作风格和国内惯常所使用的音乐史教材或专著都不一样,更偏重专题史的写法,又非常融会贯通、打通中西,并没有那种一统天下的中心论。这让人感觉到在价值取向上非常客观,非常中正平和。

第三就是材料很新,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新资料,且从观念和材料二者之间互动匹配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观念很先进,它不是按照单一音乐的方式来写音乐史,而是按照声音的方式来组织历史。其实,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西方声音世界的演进史”。书中采取的就是这样一种科学观,认为历史的革命就像一个巨大的钟摆,存在一种周期性的重复。这点和我们在音乐史教学中所持的进化论看法很不一样。

Q 书中最后一章《莲生莫扎特》是专门以中国为主题的,你在译者序中也写到,与作者伊萨科夫通信专门谈及写这个章节的原因。书中作者也提到,东西音乐交融是大势所趋。这与你的教学理念也是一致的。翻译这一章的时候有什么独特的感触?

A 翻译中国这个章节我最直观的感觉是两个。第一个是给了我很多补充和学习的机会,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20世纪西方音乐中的中国因素”,所以对于20世纪之前西方的声音文化,尤其是与中国的关联,我并没有特别多地关注,比如西方音乐是在哪一年叩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翻译这本书让我们确认了这一点,是1601年,利玛窦带着古钢琴来到中国,希望觐见万历皇帝。尽管他最后并没有见到万历皇帝,但这并不影响他将西方音乐带入中国。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

另一个直观感受是遗憾。就是有些地方不是很过瘾,没有深入展开,可以再挖掘。不过不管怎样,一个外国人所写的西方音乐历史书籍,最后一章专门写中国,还是挺让人惊喜的。

Q 书中引用了古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A 音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其实是分不同的人群和阶层的,但是纵观全球,从音乐和人的关系来说,音乐的功能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娱乐功能,另外一个是思想功能,音乐是有关于一个人情操、行为境界方面的一种催化剂或者说养成要素。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 音乐是“礼”的一部分,而“礼”实际上是“秩序”的一部分。因此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训练一个人的秩序感,这就是所谓的一个人的教养、修养。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实际上,今天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最大的一种功能还是娱乐,多少降低了些“礼”的

成分,更多强调的是个人选择。我们都知道,音乐不能太过于杂乱,除非刻意为之。如果把音乐作为一种接受对象来理解的话,不管什么阶层,不管什么年龄,不管什么样的风格,所有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什么样的音乐好听?从个人角度而言,认为好听当然就是美的,好听的音乐往往会让人走向美,它令人舒服、放松、自由。所以,音乐正是以这样的方式,让人去体会和理解自由。我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所说的与秩序和自由与音乐的关系是相同的道理。

北京青年说经典语录,北京青年说改变自己的那段话(6)

《音乐三千年》

作者:[ 美 ] 斯图尔特·伊萨科夫

译者:毕明辉

出版社:湛庐文化 / 浙江教育出版社

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斯图尔特·伊萨科夫的全新力作,是他在音乐领域30余年研究与实践成果的精华集结。由北京大学名师、中国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毕明辉倾情翻译,译本语言汪洋恣肆、优美通达,且根据中国读者的需要添加丰富生动的译者注,帮助读者多面、深入地理解人类音乐3000年的变革史。

一个跑调的孩子

仅仅是旋律复制能力差而已

Q 在北京大学做音乐老师,同时也在音乐学院教书,此外,你始终热衷参与学生活动,一直是北大中乐学社的指导老师,你对于中国综合大学音乐教育生态有什么感受和思考吗?

A 教育的核心一定是学生,我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就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北大的音乐教育生态我觉得是“悲喜交加”。“悲”在什么地方呢?这些孩子们实在太苦了。能在北大读书的孩子们往往都被认为是天之骄子,所以在有些社会上的眼光看来,会觉得北大你都考得上,怎么还会有烦恼呢?等我进入北大学生这个群体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其实是很难的。我希望音乐可以对这些孩子们发挥一些缓释情绪、降低压力的作用。那么“喜”又在哪里呢?我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在改变这个生态。我自己的理想是,自己的音乐课程,不管是通识课,还是专业课,不管是大课,还是小课,一定要有与世界一流大学音乐课程竞赛的决心,不能落后,甚至超越,至少平起平坐。人得有点志气,否则不会有成就感。我经常想,我的学生在世界各地,回忆自己的学习,或者做了父母,面对自己孩子的音乐教育,突然意识到,当年的音乐老师教给我的东西真棒,这才是教育的放大,才是音乐教师的成就。

Q 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音乐小白,应该如何入门来和音乐交朋友呢?

A 跑调是很常见的情况,然而,科学研究证实,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跑调。有很多原因会导致跑调,跑调从道理上说,就是唱出来的旋律走形了。事实上,旋律形态的复制能力是音乐能力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并不是音乐的全部。你知道,学习绘画的过程中,有很多孩子是不会使用线条的,画素描会很吃力,然而,他们却可能是色彩的高手。当一个老师遇到旋律复制能力比较弱的孩子,我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音乐其他方面是不是孩子的所长。很可能节奏是他的优势,或者对音色很敏感。我们不能单方面地判定孩子的音乐能力发展,不能因为跑调而让孩子失去与音乐交朋友的机会。教学实践中,不跑调的孩子不见得对音色、和声或结构很擅长。在我的课堂里面,五音不全这个词,从来就不存在。

北京青年说经典语录,北京青年说改变自己的那段话(7)

康荦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解飞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奚美娟:艺术上的敏感是放在心里的

赵冬梅:认识历史 认识生活

邱昆峰:以山川为师 逐地质之梦

舞者华宵一的离开与归来

何雨珈:好好吃饭,也是一种英雄主义

姚晓峰:人生就是在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孙峥:以生态理念描绘城市生活

白客:找自己 不停歇

郑妮娜力:尽心尽力

汪冰:心之所向 使人自由

田沁鑫&贾一平:创新不计成败 突围才是最好

张澍田:做人、做事、做学问

胡杏儿:忙碌是一种幸运

陈萨:弹奏永远指向内心

北京青年说经典语录,北京青年说改变自己的那段话(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