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所写的《阿甘正传》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比如他自己也就读于亚拉巴马大学,上学时在校队打橄榄球,并在1966年被派往越南参战。
越战这段经历对温斯顿的影响很大,在小说和电影中,阿甘入伍和在越南打仗的桥段同样也是重头戏,对他后来的人生也有重大影响。
温斯顿从越南战场回国后在华盛顿做了一段时间的政治记者,便前往纽约专职写作。
1985年他在家乡听父亲讲起小时候认识的一个智障男孩儿,从而产生了灵感,仅花了大约一个半月时间就写出了《阿甘正传》小说。
不过,后来改编《阿甘正传》剧本的编剧艾瑞克·罗斯对原著改动很大。
例如原著中明确指出阿甘是“学者综合症”患者,但在电影中没有提出病因。
另外阿甘在小说里还喜欢下国际象棋,后来又在美国宇航局任职,上过太空,还有一只猩猩宇航员搭档。
电影中丹中尉曾小看阿甘,说如果你能当捕虾船的船长,那我还能当宇航员……实际上在原著中阿甘既养过虾,也当过宇航员。
只不过这些内容最终在剧本中都被删掉,电影只保留了原著前11章的内容。
小说《阿甘正传》在文学上属于“愚人文学”和“流浪汉小说”的结合,电影则是典型的“愚者成功型”故事。
这类故事一般都会讲这样一个道理:面对历史沉浮、社会剧变、他人影响等外部因素,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最宝贵的品格才能取得成功。
阿甘这个“傻瓜”角色和阿来小说《尘埃落定》里的傻子有着同样的作用。
他们都是意象的存在,作用是带领读者和观众见证历史、见证时代、见证命运。
《阿甘正传》探讨了一个非常终极的命题,这个命题在片中丹中尉和阿甘的母亲都提到过,就是:命运!
以及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已经注定的命运。
丹中尉一开始的态度是怨天尤人,觉得他的命运不该是残废地活下来,而是战死沙场。
而阿甘母亲的态度正相反,她的观点都浓缩在那句金句里: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是什么味道。
这句话其实在原著里并没有出现,而是编剧艾瑞克·罗斯根据小说的精神和另外一部电影里类似的台词提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