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的争议焦点
武庙的核心争议在于姜子牙的“主祭地位”是否合理。支持者认为他是兵家鼻祖,而质疑者则认为其军事功绩被神话掩盖。
注:文章最后附上武庙具体祭祀名单!
武庙的起源与变迁:从姜子牙到关岳合祀
武庙,全称“武成王庙”,是古代中国为纪念军事家与名将而设立的祭祀场所,与祭祀孔子的文庙并称。
①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最初以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姜尚)为主祭,称为“太公尚父庙”。
②唐肃宗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姜子牙被尊为“武成王”,武庙的祭典规格与文庙齐平,形成了以姜子牙为核心,配享十位名将(“十哲”)及七十二位从祀名将的祭祀体系。
武庙变迁然而,武庙的祭祀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唐代重“开疆拓土”,宋代增“忠君护国”,明清则完全转向“忠义道德”。姜子牙作为谋略型统帅,在后世“关羽式忠义”价值观下显得不够纯粹
①宋太祖时期
将张良提为配享,因白起“*降”争议,吴起私德问题被宋太祖移出十哲,降为从祀。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被增补,同时还增补管仲,范蠡为十哲;
②明初朱元璋废除武庙,将姜子牙附祀于帝王庙;
③至清代,关羽因“忠义”形象被推为武圣,甚至与岳飞合祀,形成“关岳庙”。这一变迁背后,既有政治需求,也有民间信仰对历史评价的冲击。
姜子牙“不配进武庙”的质疑从何而来?
姜子牙的事迹多见于《史记》《六韬》等文献,但缺乏考古实证。其灭商过程被描述为“以仁义伐暴”,实际军事行动细节不详,与白起、韩信等“实战派”形成对比。
神话与历史的混淆:民间传说和《封神演义》将姜子牙塑造为封神者,这种文学形象掩盖了其作为军事家的真实面貌,导致后人对其历史地位产生怀疑。
后世武庙演变的冲击:明清以后,关羽因“忠义”形象成为武庙主神,姜子牙逐渐被边缘化。这种变迁削弱了其权威性,甚至让部分人认为他仅是“早期符号”。
姜子牙的象征意义与历史价值
尽管存在争议,姜子牙入选武庙的核心逻辑在于
兵家理论奠基人:其《六韬》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军事著作,奠定了古代战争思想的基础。
政治与军事的双重贡献:他不仅是军事统帅,更是周朝政治制度的设计者,体现了“文武合一”的传统理念。
文化符号的传承:作为“百家宗师”,姜子牙代表了华夏文明从神权向王权过渡的转折点,其象征意义远超个人功绩。
唐代武庙的祭祀体系:
唐代重“开疆拓土”
主祭:武成王姜子牙(约前1156年—前1017年)
助周灭商,分封齐国,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著有《六韬》。司马迁称“后世言兵者皆宗太公为本谋”。
十哲:左列(西向)
①白起(?-前257年)
战国秦国名将,以歼灭战著称,伊阙之战斩首24万,长平之战坑*赵军40万,奠定秦统一基础。
②韩信(约前231-前196年)
西汉开国功臣,“兵仙”,助刘邦平定三秦、灭赵齐,垓下围歼项羽,著有《韩信兵法》。
③诸葛亮(181-234年)
蜀汉丞相,五次北伐曹魏,治军严明,发明木牛流马、连弩,著《出师表》《诫子书》。
④李靖(571-649年)
唐初名将,灭东突厥、平吐谷浑,著《李卫公兵法》,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⑤李勣(594-669年)
唐初名将,助灭高句丽、薛延陀,历事三朝,封英国公,参与编纂《唐本草》。
右列(东向):
⑥张良(?-前186年)
汉初谋士,“汉初三杰”之一,助刘邦定天下,功成身退,谥号“文成”。
⑦田穰苴(生卒不详)
春秋齐国名将,以法治军,击退晋燕联军,著《司马法》,后世尊为兵家经典。
⑧孙武(约前545-前470年)
春秋吴国军事家,著《孙子兵法》,柏举之战破楚,被尊为“兵圣”。
⑨吴起(?-前381年)
战国兵家,创魏武卒,助楚变法,著《吴子兵法》,因改革触怒贵族被射*。
⑩乐毅(生卒不详)
战国燕国名将,率五国联军破齐70余城,因谗言投赵,晚年著兵书
从祀:六十四将①春秋战国时期(8人)
范蠡(约前536-前448年)
越国上将军,辅佐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后经商成巨富,称“商圣”。
管仲(约前723-前645年)
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称霸,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被尊为“仲父”。
田单(生卒年不详)
齐国名将,以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失地七十余城,复兴齐国。
孙膑(约前380-前316年)
战国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指挥马陵之战大败庞涓,奠定齐国霸业。
廉颇(前327-前243年)
赵国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参与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后投魏楚。
赵奢(生卒年不详)
赵国名将,阏与之战大败秦军,以少胜多,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王翦(生卒年不详)
秦国名将,灭楚、赵、燕三国,助秦始皇统一六国。
李牧(?-前229年)
赵国名将,屡败匈奴,破秦军于肥之战,后因赵王猜忌被*。
②汉代(17人)
彭越(?-前196年)
西汉开国名将,游击战术创始人,助刘邦击败项羽,封梁王。
曹参(?-前190年)
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为相,推行“萧规曹随”,封平阳侯。
周勃(?-前169年)
西汉名将,平定诸吕之乱,封绛侯,官至丞相。
周亚夫(前199-前143年)
西汉名将,平定七国之乱,驻军细柳营严整闻名。
李广(?-前119年)
西汉名将,抗击匈奴,号称“飞将军”,但终身未封侯。
卫青(?-前106年)
西汉大司马,北击匈奴七战七捷,收复河套地区,封长平侯。
霍去病(前140-前117年)
西汉骠骑将军,漠北之战封狼居胥,歼灭匈奴主力,封冠军侯。
赵充国(前137-前52年)
西汉名将,平定西羌叛乱,首创屯田制,封营平侯。
邓禹(2-58年)
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助刘秀统一天下,封高密侯。
吴汉(?-44年)
东汉开国名将,灭公孙述,定巴蜀,封广平侯。
冯异(?-34年)
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以谦逊著称,封夏阳侯。
耿弇(3-58年)
东汉名将,平定四十六郡,以“决策河北”闻名,封好畤侯。
贾复(9-55年)
东汉开国名将,骁勇善战,封胶东侯。
寇恂(?-36年)
东汉名将,治理颍川,平定内乱,封雍奴侯。
马援(前14-49年)
东汉伏波将军,平定交趾叛乱,名言“马革裹尸”出自其口。
段颎(?-179年)
东汉名将,平定羌乱,*敌四万,封新丰侯。
皇甫嵩(?-195年)
东汉名将,镇压黄巾起义,封都乡侯。
③三国时期(7人)
张辽(169-222年)
曹魏名将,合肥之战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关羽(?-220年)
蜀汉名将,镇守荆州,水淹七军擒于禁,后世尊为“武圣”。
张飞(?-221年)
蜀汉名将,长坂坡据水断桥,义释严颜,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邓艾(197-264年)
曹魏名将,灭蜀之战偷渡阴平,迫使刘禅投降。
周瑜(175-210年)
东吴名将,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
陆逊(183-245年)
东吴名将,夷陵之战火烧连营破刘备,后任丞相。
吕蒙(178-220年)
东吴名将,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击败关羽。
④晋南北朝时期(18人)
羊祜(221-278年)
西晋名将,镇守荆州,筹划灭吴,临终举荐杜预。
陆抗(226-274年)
东吴名将,陆逊之子,西陵之战大破晋军,延缓东吴灭亡。
王濬(206-285年)
西晋名将,率水军顺江灭吴,完成统一。
谢玄(343-388年)
东晋名将,淝水之战以八万北府兵大败前秦百万大军。
杜预(222-285年)
西晋名将,灭吴主帅,精通律法,著《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陶侃(259-334年)
东晋名将,平定苏峻之乱,治理荆楚,以勤俭闻名。
王猛(325-375年)
前秦名相,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推行改革,有“功盖诸葛亮”之誉。
慕容恪(?-367年)
前燕名将,辅佐慕容儁、慕容暐,灭冉魏,定中原。
檀道济(?-436年)
南朝宋名将,以“唱筹量沙”计退魏军,创“三十六计”原型。
长孙嵩(358-437年)
北魏名将,历仕五帝,平定北方叛乱,封北平王。
王镇恶(373-418年)
东晋名将,王猛之孙,灭后秦,攻占长安。
吴明彻(512-578年)
南朝陈名将,北伐北齐,收复淮南,后兵败被俘。
王僧辩(?-555年)
南朝梁名将,平定侯景之乱,后因与陈霸先争权被*。
斛律光(515-572年)
北齐名将,屡败北周,后被诬谋反而被*。
慕容绍宗(501-549年)
北齐名将,平定侯景叛乱,后因水战失误溺亡。
宇文宪(544-578年)
北周名将,宇文泰之子,灭北齐功臣,后遭猜忌被*。
于谨(493-568年)
北周名将,西魏八柱国之一,定策拥立宇文泰,灭南朝梁。
韦孝宽(509-580年)
北周名将,玉璧之战以少胜多抗东魏,后助杨坚代周。
⑤隋唐时期(14人)
杨素(544-606年)
隋朝名将,灭陈之战统帅,平江南叛乱,封越国公。
韩擒虎(538-592年)
隋朝名将,率军攻入建康灭陈,俘陈后主。
史万岁(549-600年)
隋朝名将,北击突厥,平定羌族叛乱,后遭杨素诬陷被*。
贺若弼(544-607年)
隋朝名将,灭陈之战主攻建康,后因非议朝政被*。
尉迟恭(585-658年)
唐朝开国名将,玄武门之变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李孝恭(591-640年)
唐朝宗室名将,平萧铣、辅公祐,封河间郡王。
苏定方(592-667年)
唐朝名将,灭西突厥、百济,拓疆至中亚,封邢国公。
张仁亶(生卒年不详)
唐朝名将,筑三受降城防御突厥,封韩国公。
郭元振(656-713年)
唐朝名将,治理凉州,离间吐蕃,官至宰相。
裴行俭(619-682年)
唐朝名将,破突厥、吐蕃,善用兵法,封闻喜公。
王晙(653-732年)
唐朝名将,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封中山公。
王孝杰(?-697年)
唐朝名将,收复安西四镇,后兵败契丹殉国。
张齐丘(生卒年不详)
唐朝朔方节度使,防御突厥,后任东都留守。
郭子仪(697-781年)
唐朝名将,平定安史之乱,单骑退回纥,封汾阳郡王。
宋朝武庙祭祀体系
宋代新增“忠君护国”
主祭:依旧尊姜子牙为主祭
副祭:尊张良为亚圣,提为配享之神
十哲根据宋代调整后的配置
东侧西向: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勣
西侧东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
从祀:六十二将东庑(西向29人)
1. 白起(战国·秦)
- 主要功绩:战国四大名将之首,长平之战歼灭赵军主力,平生无败绩,为秦国统一奠定基础。
2. 孙膑(战国·齐)
- 主要功绩: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击败庞涓,著有《孙膑兵法》,奠定古代军事谋略基础。
3. 廉颇(战国·赵)
- 主要功绩:赵国名将,以勇猛闻名,负荆请罪典故主角,多次抵御秦军进攻。
4. 李牧(战国·赵)
- 主要功绩:抗击匈奴屡建奇功,肥之战大败秦军,赵国最后的名将。
5. 曹参(西汉)
- 主要功绩:西汉开国功臣,“萧规曹随”延续国策,参与平定诸侯叛乱。
6. 周勃(西汉)
- 主要功绩:平定诸吕之乱,维护汉室正统,官至丞相。
7. 李广(西汉)
- 主要功绩:抗击匈奴的“飞将军”,以勇猛著称,但终生未封侯。
8. 霍去病(西汉)
- 主要功绩:漠北之战大破匈奴,封狼居胥,打通河西走廊。
9. 邓禹(东汉)
- 主要功绩:东汉开国元勋,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助刘秀统一天下。
10. 冯异(东汉)
- 主要功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平定关中,有“大树将军”之称。
11. 吴汉(东汉)
- 主要功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助刘秀平定河北,灭公孙述。
12. 马援(东汉)
- 主要功绩:平定交趾叛乱,名言“马革裹尸”,老当益壮典故主角。
13. 皇甫嵩(东汉)
- 主要功绩:镇压黄巾起义,挽救东汉政权,以治军严明著称。
14. 邓艾(三国·魏)
- 主要功绩:灭蜀汉,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终结三国鼎立。
15. 张飞(三国·蜀)
- 主要功绩:长坂坡断后,义释严颜,巴西之战击败张郃。
16. 吕蒙(三国·吴)
- 主要功绩: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击败关羽,助东吴巩固长江防线。
17. 陆抗(三国·吴)
- 主要功绩:陆逊之子,西陵之战击退晋军,维系东吴后期边防。
18. 杜预(西晋)
- 主要功绩:灭吴统一全国,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文武全才。
19. 陶侃(东晋)
- 主要功绩:平定苏峻之乱,治理荆州,以勤勉节俭闻名。
20. 慕容恪(十六国·前燕)
- 主要功绩:前燕名将,多次击败东晋和北方诸国,稳定辽东局势。
21. 宇文宪(北周)
- 主要功绩:北周宗室名将,参与灭北齐,功勋卓著。
22. 韦孝宽(北周)
- 主要功绩:玉璧之战抵御东魏,善用间谍,巩固北周边防。
23. 杨素(隋)
- 主要功绩:灭陈朝,平定江南叛乱,隋朝开国功臣。
24. 贺若弼(隋)
- 主要功绩:灭陈之战先锋,攻占建康,俘陈后主。
25. 李孝恭(唐)
- 主要功绩:平定江南,击败辅公祏,助李唐统一。
26. 苏定方(唐)
- 主要功绩:灭西突厥,平定葱岭,拓疆至中亚。
27. 王孝杰(唐)
- 主要功绩:收复安西四镇,与吐蕃作战中殉国。
28. 王晙(唐)
- 主要功绩:平定突厥叛乱,镇守边疆,巩固唐朝西北边防。
29. 李光弼(唐)
- 主要功绩:平定安史之乱,与郭子仪齐名,被誉为“中兴名将”。
西庑(东向33人)
1. 吴起(战国·魏)
- 主要功绩:创建魏武卒,著《吴子》,在魏楚两国变法强军。
2. 田单(战国·齐)
- 主要功绩: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齐国失地,复国功臣。
3. 赵奢(战国·赵)
- 主要功绩:阏与之战大败秦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4. 王翦(战国·秦)
- 主要功绩:灭楚,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5. 彭越(西汉)
- 主要功绩:西汉开国功臣,游击战鼻祖,助刘邦灭项羽。
6. 周亚夫(西汉)
- 主要功绩:平定七国之乱,驻军细柳,治军严明。
7. 卫青(西汉)
- 主要功绩:漠南之战大破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奠定汉朝对匈优势。
8. 赵充国(西汉)
- 主要功绩:平定西羌叛乱,推行屯田政策,稳固边疆。
9. 寇恂(东汉)
- 主要功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镇守河内,保障刘秀后方粮草。
10. 贾复(东汉)
- 主要功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勇猛善战,多次负伤仍冲锋陷阵。
11. 耿弇(东汉)
- 主要功绩: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平定齐地,助刘秀统一北方。
12. 段颎(东汉)
- 主要功绩:平定羌乱,以铁血手段稳定边疆,威震西北。
13. 张辽(三国·魏)
- 主要功绩:合肥之战以八百破十万,威震逍遥津。
14. 关羽(三国·蜀)
- 主要功绩: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后世尊为“武圣”。
15. 周瑜(三国·吴)
- 主要功绩: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
16. 陆逊(三国·吴)
- 主要功绩: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东吴中流砥柱。
17. 羊祜(西晋)
- 主要功绩:镇守荆州,策划灭吴,以德政感化吴人。
18. 王濬(西晋)
- 主要功绩:率水军顺江而下灭吴,完成三国统一。
19. 谢玄(东晋)
- 主要功绩:淝水之战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创建北府兵。
20. 王猛(十六国·前秦)
- 主要功绩: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治国强军,被誉为“功盖诸葛”。
21. 王镇恶(东晋)
- 主要功绩:王猛之孙,灭后秦,攻占长安,刘裕麾下猛将。
22. 斛律光(北齐)
- 主要功绩:北齐名将,多次击败北周,善射“落雕都督”。
23. 王僧辩(南朝·梁)
- 主要功绩:平定侯景之乱,后因内斗被陈霸先所*。
24. 于谨(北周)
- 主要功绩:北周开国元勋,参与平定侯莫陈悦,战略家。
25. 吴明彻(南朝·陈)
- 主要功绩:北伐北齐,收复淮南,南朝陈后期名将。
26. 韩擒虎(隋)
- 主要功绩:灭陈先锋,率军攻入建康,俘陈后主。
27. 史万岁(隋)
- 主要功绩:征突厥、平江南,以勇猛闻名,功高震主。
28. 尉迟敬德(唐)
- 主要功绩:玄武门之变核心人物,勇猛善战,凌烟阁功臣。
29. 裴行俭(唐)
- 主要功绩:平定突厥叛乱,文武双全,善用兵法。
30. 张仁亶(唐)
- 主要功绩:筑三受降城防御突厥,巩固唐朝北方边防。
31. 郭元振(唐)
-主要功绩:镇守凉州,稳定西域,以谋略制衡吐蕃。
32. 李晟 (唐)
- 主要功绩: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唐朝中兴名将。
宋代武庙六十二将涵盖春秋至唐的名将,入选标准兼顾军事成就与道德评价(如白起因*降被降级)。因篇幅限制,部分将领的详细功绩可参考《宋史·礼志》及历代兵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