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着墓约五十米处有一荷塘,沿塘边栽植垂柳,风景绮丽。塘中养了很多品种的鱼类,塘水清澈如镜。祝太夫人墓的右侧筑有敝房一间。屋中设有条几一张,中间放置一幅以五尺宣纸工笔绘制的严雁峰先生正襟危坐遗像,紫檀木玻璃框架,容貌栩栩如生。墓的左侧,修有砖石结构书房三楹,内陈列有红豆木,香樟木书箱若干个。(张大千先生曾寓居于此,谷声先生还为他专门在荷塘筑有一作画的亭台),墓园以外,右边坡地有四合头木结构小院一院,大门上刻有一付对联,联文系严雁峰先生自撰,名书法家荣县赵熙所书。
联文为:
平野尽桑田,出户看云,亲舍依稀犹在望。
小园新结构,既耕且读,嚣尘洗涤赋闲居。
(抗战时期,于右任、谢无量为避日机空袭,曾疏散寓居于此)
墓地连同小院占地约十余亩,其间广植琴丝竹,并种有洞庭枇杷,紫荆树,万年青,红豆树,扁柏,罗汉松等多种名贵植物。林园幽静,风物鲜妍。步出墓园,后山坡地全是创建的农场瓜果地带,一直与蔡家祠后壁相连,约三十亩,墓前荷塘下面一片山沟田约二十亩,即农场的水稻试验田。
1942年农场已兴办十一年,主要是培植瓜果和水稻。当时见到的果树有蟠桃、水蜜桃、柚子、蜜桔、苹果、广柑、黑梨、石榴等,都已分别成林。树下广种各种品种的西瓜和哈密瓜。这些品种,都是谷声先生从陕西、甘肃、兰州、会理、下川东各地征集移植的名种。在稻田里,看到各种高矮水稻,稻穗累累,结实可爱。沟田边还有一块绿油油的苗圃。
农场设场长一人,名叫严彦龄。掌握农场技术的是曾云福。另外雇有工人二十余名。由于主人经营农场主要是研究花果嫁接、水稻杂交、栽培技术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培植,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陕西武功农学院在1938年和1939年分别派了几批学生到北山农场实习。农场信誉蜚声省外,受到社会好评。这是因为办农场不是把经营成果作为商品生产来图谋私利,与资本主义农场性质完全不同。在三十年代,这一创举,实属难能可贵。
谷声先生季子贞一及长孙韵谟知道我曾经在四十多年前去过北山农场,1987年7月28日,特来邀请我一同再度重游。我想到北山农场严氏墓地上那两块可以作为文物保存的碑碣,因而欣然驱车同去。我们访问了原农场技术工人曾云福的妻子。流光如矢,她已成了七十多岁的老大娘。现在她皈依佛门吃长素,体力尚健,记忆清楚。她守着严氏墓园,在此地居住了一个花甲,亲见农场的兴建和发展。她很感喟的谈到:1950年,农场付不出工人的工资,因而解体。花木无人经管了。更使人感叹的是,在“文革”期中,祝夫人坟墓被“红卫兵”挖掘,一些殉葬物品全被拿走。现仅存的只有墓园中的名贵树木十四种。(计红豆树五株,女贞子树一株,香樟树一株,青杠一株,万年青两丛。丝竹及琴丝竹数丛,洞庭枇杷一株,紫荆树一株,扁柏一株,杨槐二株,柳树八株等。)这是由于墓园已由村上办为小学,树木全在学校围墙内,因而赖以保存。其中红豆树、紫荆树,洞庭枇杷都已高达十米左右,荷塘垂柳有一株大约要三人才能合抱。看来,这些树木才是历史的见证者。
严谷声
墓碑幸都完整无缺,一块作了水沟桥板,一块作了学校里的洗衣台,但字迹尚清晰可辨。说明这两块碑石,石质坚固,确是青石和峡石。当天,严氏子孙看到这种情景,即与村党支部*和村长联系,自愿出资,把这两块碑石竖立于原墓地。作了桥板的那一块,买预制板来换下,一切费用由严氏付给。这件事我认为做得对,为国家保护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