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筷子七寸长,动静结合蕴阴阳。天圆地方大道广,孕育华夏万古芳.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饭自然用到筷子。现在,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用筷子进餐。 提起筷子,大家都非常熟悉。中国人就餐,往往借助两根筷子,就能轻巧地完成夹、挑、扒、拨等动作,收放自如,方便实用。筷子虽然简单,但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圈最具代表性的餐具,享受着“东方文明象征”的盛誉一、筷子历史悠久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筷子古称箸,用筷子的历史至少3000年,后来传到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亚洲国家。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11世纪,商代纣王就使用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遗址中出土了象牙和青铜制成的箸,亦是明证。 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很多,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其实,筷子产生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亦与食物有关。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进入新石器时代,先人们由采集狩猎转向固定农耕,人们将植物的种子、蔬菜或者肉食加水做成“饭食”或“羹汤”,而羹汤中的菜肴必须借助工具“夹起来”,于是筷子便逐步成为必备的餐具。二、筷子的传统文化意蕴 小筷子,大文化。寻常易见的筷子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东西方文化对造物主认定是不同的。西方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一切;而东方人则认为是盘古开天地,他上手托天,下脚蹬地,故有天圆地方之说。这就告诉我们:在一日三餐中,要感恩造物主,时时存感恩之心,敬天法祖。 2、筷子的使用告诉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过去主人招待客人时,喜欢用筷子夹上等好菜给对方,圆的部分对着客人,表示宽以待人;方的部分对着自己表示严于律己。而筷子方的在上,圆的在下,圆的这头往嘴里搁,代表“民以食为天”。 3、在使用筷子的时候,手拿在筷子中间,表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朴素地理解。 4、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使用筷子时,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主动的筷子代表阳,从动的筷子代表阴,两根筷子阴阳皆备,代表一个太极。只有两根筷子同时使用时,才能够夹起菜肴,两根筷子分开,便无法正常使用,意即只有阴阳和谐时才能够成就事业,阴阳分离,便太极不存。但主动的筷子和从动的筷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相互调换,意即阴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相互转化。 5、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是万物之灵,有七情六欲,以示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也时时提醒人们吃饭时要节制不当*。其中:七情就是:喜、怒、哀、悲、恐、忧、思,代表人的心理活动。六欲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所生的*,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需求。 6、中国人讲究八卦,《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7、筷子使用是有讲究的,必须力度适中,用巧劲。力气太大了打不开,力气太小了夹不住菜。这表示人在天地间应该懂分寸、知礼节,做事有度,更应该知道天高地厚。这就提醒人们在工作中,对上要尊,对下要敬,要讲究儒家的“中庸之道”。 8、就筷子本身结构而言,暗含着一要直,二要齐,三要和的为人处事道理,与传统道家思想提倡的“大和”思想不谋而合。 从上可以看出,老祖宗在筷子上所赋予的传统和智慧确实值得我们骄傲,中华文化确实博大精深!三、筷子的祝福含意与忌讳 筷子谐音为“快”,形状上方下圆,结构成双成对,可以给予人的丰富想象和寄托人的美好祝愿。 送筷子给结婚的新人,寓意:成双成对,合二为一,快生贵子,天长地久;送筷子给搬新家的人,寓意:快快发家,乔迁快乐;送筷子给合作伙伴,寓意:合作而不会争功,表示精诚合作的意思;送筷子给领导,寓意:步步高升,好运快至;送筷子给小孩,寓意:快快成长,快乐生活;送筷子给老人,寓意:快乐永久,福寿无疆;送筷子给好朋友,寓意:双木成林,同甘共苦,好事成双,和睦相处。 其实,我们每天使用的筷子里面也有信仰,从小父母或长辈们经常在饭桌上告诉我们,怎样做好人,怎样做好事,让我们这些来自平凡家庭的人,也懂得了许多朴素的道理,从而在平淡而漫长的生命里,从一双筷子、一粥一饭里感受到了亲情,体验人生的美好。 当然,自古以来使用筷子还有许多说法和忌讳。桐城是礼仪之邦,在饭桌上使用筷子也有很多礼俗。客人入座后,主人用筷子比划一下,对众宾说:“今天略备薄酒,大家不要客气,随便吃”,此时客人方可动筷,否则是不礼貌的。餐毕,客人应向全桌人说:“各位请慢吃。”然后将筷子并齐放在自己的碗上,以表示“人不陪席筷陪席”。 用餐时主要有八忌:一忌迷筷,举筷不定,东拣西夹。二忌翻筷,从碗底翻菜拣食。三忌刺菜,用筷子刺菜,四忌插筷。只有祭奠亡人才将筷子直插碗中。五忌涮筷,用筷子在汤中左右掏物。六忌舔筷,将筷子放在嘴里吮舔。七忌剔筷,以筷当牙签剔牙。八忌响筷,用筷子敲击桌碗。 现在,桐城与全国各地一样,还大力提倡和实施使用“公筷”用餐。这是安全、健康、卫生的用餐方式,也是文明礼仪的体现。因为不用公筷公勺的就餐方式正在危及人们的健康,也给新冠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甲型肝炎,病毒性细菌性腹泻等传染性胃肠道疾病传播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若出现交叉感染,后果不容小觑。四、筷子文化的表现形式 筷子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所以它常常成为文学艺术作品中描写和歌咏的对象。筷子文化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形式有诗词歌赋、楹联对联、绘画绘图、喻体语言,还有乡俗民俗、饰物饰品等。1、寓意深刻的筷子诗词 自古以来,关于筷子的诗词歌赋不少。 唐代诗圣杜甫《丽人行》中就有“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句,意思为:面对名贵的山珍海味,杨贵妃等三位夫人却手捏犀牛角做的筷子,迟迟不夹菜,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就吃腻了。可怜了那些手拿鸾刀精切细作的厨师们,白白忙活了一场。这里讽刺了杨氏三姐妹骄奢淫逸的丑行,也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唐玄宗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明代程良规有《咏竹箸》诗: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往忙。意思是说,筷子是最殷勤的,不管是苦是甜都乐于先去尝一尝。热情讴歌了筷子默默为他人奉献的精神。2、妙趣横生的筷子对联。如:(1)一对亲兄弟,不分高矮,互依互靠度时光,尝够酸甜苦辣;两支姐妹花,难辨瘦肥,相助相帮经日月,轮回春夏秋冬。(2)并肩战斗,赴汤蹈火,敢为人先尝百味; 成对出行,破雾穿云,大显身手取三鲜。3、形象生动的迷语。如:(1)身体细长,兄弟成双,光爱吃菜,不爱喝汤。(2)姐妹一样长,进出总成双。酸甜苦辣味,总是它先尝。(3)哥俩一般高,每天三出操,人人都需要,团结互助好。4、艺术高超的筷子画作。 带有筷子的画古今有之,其中有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该画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5、包含筷子内容的小说。 中国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有筷子的影子,且古代名著《红楼梦》写筷子比较多,其中在第四十回中三处称“箸”,两次呼“筯”,而四次直接写明“筷子”。 本回写到这样情节:王熙凤为了戏弄刘姥姥,特意为她准备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当她用这沉甸甸的筷子夹鸽子蛋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掉到地上了,引起了众人大笑。这个小章节,以筷"衬托出贾府餐具的豪华气派,从而显示出这个贵族之家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诗词书画,也在一饮一啄、一杯一箸间。在这里,曹雪芹写出了筷子的文化、筷子的"风采",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小筷子,不平凡。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国粹”。如今,它不仅是一种就餐工具,而且成为一种独特的欣赏、馈赠、收藏相结合的艺术品。各种材质制作的筷子日渐变多,它的演变发展,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随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和中国影响力的扩大,象征着“东方文明”的筷子已成为我国一张闪亮的名片,它承载的中华饮食文化和哲学思想,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赞叹。作为中国人,筷子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它给予的人生启示,更值得我们了解、深究、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