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港片”永远是华语电影爱好者绕不开的话题,自2015年起担任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董事局主席、自称“影坛不死鸟”的香港导演尔冬升认为,港产片的成功既有几代香港电影人的努力和创新,更离不开时代的因素。
“现在中国电影已经国际化了,所以港片的影响力已经不会像当年那样的震撼,因为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
邵氏武侠男主出身的尔冬升在优酷《无限超越班》第三季录制后台与观察者网交流了自己对于电影产业和演员的看法。他认为做演员是一辈子的事,“艺德、专心、对行业有热情”是他对“好演员”的标准。从执导《癫佬正传》《新不了情》《旺角黑夜》,到来到内地市场后拍摄的《我是路人甲》《海的尽头是草原》,再到近年来扶持新人导演,监制《年少日记》《白日之下》,尔冬升一直在关注着市场的变化。
尔冬升在优酷《无限超越班》后台与观察者网对话
【对话/新潮观鱼】
演员的成功靠“命运”,男粉比女粉更长情
观察者网:很高兴能在《无限超越班》后台和您交流,作为演员出身的著名导演,近年来您以评委老师的身份出现在内地的演技综艺,对艺人演技的点评以犀利和直接著称,您如何衡量年轻演员的演技,作为导演您在工作中是如何帮助演员调整到最佳状态的?
尔冬升:评价演员的演技,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大家觉得流量演员演技就不行,那也不一定,有些拍网剧的流量演员戏也很好,而有些科班出身的演员演戏也未必行。我也试过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员,其实他们不太适应影视领域,更适合去演舞台剧。
我认为一个演员的成功有时候不(仅仅)是看他能力多高演技多好,也看运气,往往是有没有运气遇到一个好角色。哪怕你之前人气不高,或者大家不喜欢你,只要你遇上了一个好角色,可能突然间就爆火了,有时候可以说这就是所谓“命运”了。
这一季的节目比较特别,这些演员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比较紧张,到了第二阶段我发现大家的变化都很大,应该是已经有了一些准备,有了经验之后就比较稳了。我印象最深刻的艺员是余宇涵和丁真,他们俩一开始都是“一张白纸”的迷茫状态,这次来已经适应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俩的提升是最多的。
在《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体验“演员”角色的丁真和余宇涵
我是演员出身,理论方面不强,所以在现场我更多的是以一个前辈的角度来点评他们,有时候说话就比较直。参加了几次演技综艺后,我自己其实也在反省和改变——为什么我在现场是比较保护演员的,到了综艺就好像变得那么严苛——可能是因为综艺本身的需求吧。现在我自己也有一些微调,我看到演员们紧张的时候,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位置去想,其实他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我做导演的时候拍戏没有那么赶,每天的工作量安排要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演员交流沟通,而对待不同的演员需要有不同的方式。演员其实有的时候很脆弱,如果在现场你对他们太严厉,有可能整个人的(精气神)就会散掉。比方说,你拍一个新人,如果镜头和工作人员和他的距离很近,往往他们就会很紧张,这个时候我就会调整画面的结构,把机器全部往后挪,让现场的人少一点。但也有演员就完全不怯场。
参加这些演技节目,我也和郝蕾、陈凯歌导演学习了和演员沟通的不同的方法,很有收获。
观察者网:您曾经执导过的作品《我是路人甲》,关注和描写了“横漂”群演们的奋斗日常,这次《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也在横店录制,会有“光替”让选手体验不同的工种,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安排?您觉得演技综艺对学员的实际业务会有什么样的帮助?
尔冬升:我之前建议,与其搭那么多布景,不如把这档综艺挪到横店来拍,现在很多演员没有试过作为群演的那种处境了,所以我们想在节目里故意让他们试一试这样的感觉。
我认为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所有的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团队合作的。如果只有主演,是成不了一部戏的。现在一些年轻演员有很多人围着、捧着,但你要知道,其实你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如果没有其他的工作人员,没有群演,你根本没办法吸引到观众,戏也拍不出来。所以在我的戏里,我是不会让他们蹲着吃盒饭的,必须在吃饭时让群演有桌子椅子可以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