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部短片创作的历练中,徐峥展示了更多喜剧之外的敏锐和细腻,也呈现出对自身喜剧标签的自反意味。
在《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与《我和我的家乡》之《最后一课》里,徐峥做出了更多以往作品中没有的尝试。两部短片的接连试水,为他推开了一扇新的创作大门,在这扇门外,他用作品重塑着徐峥电影的特质。
动人、好哭,是《最后一课》留给大家的主体印象。
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旅居国外,生病之际,念念不忘的是20年前给村小学孩子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了帮助范老师找回记忆,村长举全村之力,男女老少齐上阵还原出1992年的最后一课。
从故事上来看,它充满能量和温情,内里交织的既是范老师对学生的惦念,也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对家乡的眷恋。
而在全村人还原1992年教室的过程中,投射的是这群建设家乡的中流砥柱们对童年记忆的找寻。
表面上看,是在崭新与残旧之间,勾勒出山乡巨变的现实。但内里,讲述的是这群家乡建设者们内心难舍的乡土之爱。
是范老师,从90年代的贫穷破败中,根植了这些人建设家乡的热望。
范老师找寻的,是自己教书育人的青春,是自己有激情、有能量的岁月。20年前,他在学堂里播下了关于“读书”、“希望”、“家乡”的种子。
20年来,他惦记着那些来不及拥有色彩的黑白色的种子。
20年过去了,当年在大雨里捧着颜料盒穿行奔跑、狼狈摔倒的范老师,虽然没能将颜料涂抹在学生的画作上,但是却让那些摔落在溪水里的色彩染亮了村庄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