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的种子,在五彩斑斓的溪水里,长成了彩色的现实。
这个故事本身的魅力在于它对多种情感非常细腻的描摹,但问题也在于,太多情感戏对创作者的掌控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旦拿捏不准就很容易走向煽情、苦情的极端。
但好在,徐峥呈现了非常准确圆熟的情感把控力,他精准地拿捏住了中国乡村的“人情味儿”,从这种乡土现实出发,在笑与泪的交叠中勾勒了真实不矫饰、动人不滥情的的乡情、亲情、师生情。
其实“人情味儿”一直是徐峥电影的魅力。无论是《最后一课》中的小桥流水、齐心协力的村民,还是《夺冠》中的小弄堂、老街坊,都是当前中国乡土人情最真实的写照。
在《最后一课》里,时隔二十年,巨变的乡村面貌下,不变的是村民乡情。在变与不变之间,“人情味儿”恰是中国市民阶层与乡村的情感纽带。徐峥抓住了这个纽带,细细地勾画小弄堂、老教室、新村庄,这些具有时代感和人情温度的场景和人物,在这些跨越时代的变化中,呈现了不变的人性、人情。而影像,也由此被涂上时代独有的暖意。
当然,喜剧仍然是整个故事的底色,而与言语类喜剧不同的是,它的笑不依附于言语,而更多靠设置戏剧情境、细腻的表演、视听语言的共同配合。这是一种属于电影的喜剧形式,我们发出的是会心会意的笑。
比如,村民聚在一起开大会的场景中,没有太多语言包袱,而是散落着诸多充满喜剧色彩的人物动作和场景设计,突然倒地的破锣、翻白眼的小男孩等,这些细节制造了几乎是神来之笔的喜剧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