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岀自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月中桂”的典故最早出自汉代的《淮南子》,说月亮上有天竺桂。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曾有记载:“旧言月中有桂”。
天竺桂最早生长的地区便是在杭州一带。“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让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
山寺:这里指、灵隐寺。桂子:这里指月宫中飘落下来的桂花。传说灵隐寺中的桂树是月宫中的种子,在中秋之夜,月宫中常有桂子飘落,寺僧也能抬到。因此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之句,白居易也曾说过“天竺尝有月中桂子落。
”郡亭:郡衙里的亭子。当时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潮头:指钱塘江潮,“远观数百里,若素练横江;稍近,见潮头高数丈,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钱塘候潮图》)。因此,作者躺在郡亭内,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壮观景象。这两句大意是:在山寺的月光下寻找月宫中飘落的桂花,在郡亭的枕头上观看钱塘江滚滚的江潮。
这两句以最富特征性的景物——月中桂和钱塘潮来写杭州胜景,前者富有神话色彩,虚无飘渺;后者来自现实生活,壮丽可观。一个“寻”字,一个“看”字,把作者带入景内。前者以动观静,写作者在幽静的中秋之夜,徘徊月下,俯仰桂丛,饶有兴味地寻找月宫中是否真有桂子飘落,反映了作者的闲情逸思;后者以静观动,写作者静卧郡亭枕上,听潮声澎湃,看江潮滚滚,可以推知作者起伏的思绪。
这种以人人景、景中有情,动静互见、相得益彰的写作方法,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