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是,主张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议会,制定宪法;主张挽救民族危机,救亡图存,通过改革,增强国力,以免遭外来侵略;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具有爱国性、进步性,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维新思想主要存在于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介于清末洋务运动和民国初年民主共和思想之间,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领袖人物。发端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维新思想,在甲午战争后蓬勃发展,并掀起了一场变法维新政治运动,但在清末民初,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儒家学说主张的“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受到威胁,封建传统政治思想也遭遇挑战,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先后上演,维新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从洋务派中发展出来,超越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由学习西方的“船坚利炮”发展到政治层面,积极主张变法维新和君主立宪,但遇到了失败。最后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之时,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