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的典故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口讨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
九鼎在夏商周三朝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拥有。 楚庄王询问鼎的大小轻重,实际上是在试探周定王的虚实,有取代周室、自己称王的想法。王孙满听出了楚庄王的弦外之音,于是委婉地回答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于道德的有无,不在鼎的大小轻重。”他进一步解释说,夏桀昏庸,鼎便传给了商; 商纣暴虐,鼎又传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后,意识到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取代周室,于是打消了非分之想,撤军回国。从此,“问鼎中原”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比喻企图夺取政权或图谋霸权。
以上是关于“问鼎中原”典故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