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好为人师
解释: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不知求教而喜欢以教导者自居。
出处:《孟子·离娄下》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7.何出此言
解释: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出处:《孟子·离娄上》 “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18.君子远庖厨
解释:君子把厨房摆在远离自己的场所,凡有血气的东西不亲手去*它们。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点评:这本是孟子劝诫齐宣王实行仁术,不要胡乱*生害生,后来成为了某些男人不愿意下厨的借口。
19.具体而微
解释: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20.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释:泛指读书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
出处:《孟子·尽心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点评:孟子说的“书”原意是指《尚书》。
21.解民倒悬
解释: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2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解释: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孟子强调君王要与民同忧同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点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孟子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23.乱臣贼子
解释:乱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旧指不守君臣、父子之道的人。后泛指心怀异志的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俱。”
24.明察秋毫
解释: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一切,也指有敏锐的洞察能力。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25.茅塞顿开
解释:茅:茅草;塞:堵塞;顿:顿时,立刻;开:开通,通顺。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豁然开朗,突然理解、领悟了某种道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
出处:《孟子·尽心下》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26.却之不恭
解释: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
出处:《孟子·万章下》 “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
27.仁民爱物
解释:仁,仁爱。对人亲善,进而对生物爱护。
出处:《孟子·尽心上》 “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28.水深火热
解释:老百姓所受的灾难,像水那样越来越深,像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29.事半功倍
解释: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小,功效大。只用一半的力气,而收到加倍的功效。 事情比别人用时少,却比别人收获多。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30.舍我其谁
解释:舍,除了。除了我还有哪一个?形容人敢于担当,遇有该做的事,决不退让。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舍生取义
解释: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出处:《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2.同流合污
解释:流,流俗;污,肮脏。思想、言行与恶劣的风气、污浊的世道相合。多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
出处:《孟子·尽心下》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33.五十步笑百步
解释: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34.为富不仁
解释: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35.挟泰山以超北海
解释:挟,挟持,夹着;超,超越,跨过。夹着太山(泰山)跨越北海(渤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