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关系是什么,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关系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06-19 03:36:5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础)绪论1.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新时代

当前历史方位关键词

(2)中国梦

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2.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1)做有理想 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

思想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二者都属于上层建筑,共同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一方面,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价值基础

另一方面,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可以是法律具有鲜明的道德导向;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使思想道德要求在实践中得到切实遵循

人的基本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质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一.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1.人生与人生观

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属性

(1)人生观的内涵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2)人生观的作用I.人生目的的作用(人生观的核心)

回答人为了什么活着

II.人生态度的作用

回答人应当如何活着

III.人生价值的作用

回答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IV.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3)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1.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以世界观为依据,受世界观制约
  2. 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2.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1)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2)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1. 个人利益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2. 社会利益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3.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二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二.正确的人生观1.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

确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

2.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认真务实乐观进取

3.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1)正确评价人生价值I.根本尺度

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II.如何正确评价

坚持能力有大小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贡献社会相统一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正确把握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2.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3.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造有意义的人生1.辨证对待人生矛盾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得失观、苦乐观、顺逆观、生死观以及荣辱观

2.反对错误人生观

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

3.成就出彩人生

与历史同向、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在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一.理想与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1.理想的特征

超越性、实践性、时代性

2.信念的特征

执着行、多样性

3.理想信念的意义

精神之“钙”

(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二.崇高的理想信念1.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1)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3)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2.共同理想

我们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国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1. 共产主义实现是运动和长远目标相统一的过程
  2. 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理想与现实的关系(1)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对立统一,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理想实现是一个过程

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3)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艰苦奋斗

2.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1. 个人理想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引
  2.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3.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1)立志当高远(2)立志做大事(3)立志须躬行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一.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1.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
  1. 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
  2.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3. 表现为对道德修养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4. 表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推崇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中精神优秀传统的忠实继承者和坚定弘扬者
2.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Ⅰ.民族精神的内涵

伟大创造精神:发明创造

伟大奋斗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伟大团结精神:团结统一、同舟共济

伟大梦想精神: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Ⅱ.民族精神的意义

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底气“,也是中华民族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

(2)时代精神Ⅰ.时代精神的核心

改革创新精神

Ⅱ.时代精神的意义

时代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写照,也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辩证统一的Ⅰ.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切民族精神都曾是时代精神,一切时代精神都将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Ⅱ.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精神,推动民族精神不断革新

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使得时代精神不忘本来

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筑了我们当今时代的中国精神

二者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兴国强国之魂)
  1. 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
  2. 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活力
  3. 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1.爱国主义(1)基本内涵(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国家

(2)特点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内涵和特点不同

2.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1.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2. 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
  3.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4. 必须坚持立足民族面向世界
3.做忠诚的爱国者(1)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2)促进民族团结(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三.让改革创新称为青春远航的动力1.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2.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1.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2. 创新能力是当今国际竞争新优势的集中体现
  3. 改革创新是我国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
3.做改革创新生力军(1)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
  1. 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
  2. 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
  3.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
  1. 夯实创新基础
  2. 培养创新思维
  3. 投身创新实践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基本内容
  1.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 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紧密联系、互为依存、相辅相成)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时间要求,是社会主义的高度凝练集中表达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意义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2.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3. 增进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二.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源泉、精神命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践根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1)先进性

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消灭剥削阶级,让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政治主人)

(2)人民性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引导着最广大人民为实现美好社会理想而奋斗

(3)真实性

不是装饰品,不是摆设,而是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

三.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扣好人生的口子(青年时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
  2.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方法)
第五章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一.道德及其发展变化1.道德的起源

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劳动

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社会关系

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的自我意识

2.道德的本质

属于上层建筑,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是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规范功能、调节功能(最重要)

4.道德的作用
  1.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2. 道德对其他意识形态有着重大影响
  3. 道德通过调整人民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4.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5. 阶级社会中,道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反对“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道德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需求时,才会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素质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5.变化发展(1)五种基本社会道德形式

原始社会道德、奴隶社会道德、封建社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社会主义社会道德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上升

二.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 重视整体利益,强调责任奉献
  2. 推崇"仁爱"原则,注重以和为贵
  3. 提倡人伦价值,重视道德义务
  4. 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
  5. 强调道德修养,注重道德践履
(2)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阐发
  2.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3. 反对"复古论""虚无论"
2.发扬中国革命道德(1)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2)主要内容
  1. 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4.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5.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3)中国革命道德的当代价值
  1.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 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4.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3.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1. 秉承正确的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
  2.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三.遵守公民道德准则1.社会主义道德(1)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

  1.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2.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3. 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

  1.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2. 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3.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2.社会公德(1)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Ⅰ.公共生活的特征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3)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2.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3.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4.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5.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3.职业道德(1)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层次)

(2)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培养创业的勇气能力

(3)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2.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3.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4.家庭美德
  1. 注重家庭、家教、交锋
  2.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3. 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不能措置爱情的地位不能片面功利化地对待恋爱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
5.个人道德(基础性作用)(1)个人品德的作用
  1.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地重要标志
  3.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2)掌握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省查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积善行德

(3)如何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1.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
  2.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3.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
四.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1. 道德模范学习
  2. 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 引领社会风尚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1.法律及其历史发展(1)法律的含义
  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
  2. 法律(属于上层建筑)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3. 法律是统治意志的体验
(2)法律的历史发展(伴随私有制、阶级和国家)
  1. 奴隶制法律
  2. 封建制法律
  3. 资本主义法律
  4.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法律是新型的法律制度,有着与以往剥削阶级法律制度不同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

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1)本质

我国社会注意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

(2)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人民意志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1)法律的制定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创制包括制定认可

(2)法律的执行

行政机关(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及法律授权、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

(3)法律的适用

司法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4)法律的遵守

一切组织和个人(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4.法律的作用
  1. 指引作用授权性规范、义务性规范、禁止性规范
  2. 评价作用
  3. 教育作用
  4. 预测作用
  5. 强制作用
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我国宪法的形成和发展(2)我国宪法的地位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根据,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3)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Ⅰ.国体

人民民主专政

Ⅱ.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Ⅲ.基本政治制度Ⅳ.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包括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

3.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1)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2)非诉讼程序法

仲裁法、人民调解法

4.民商法律制度(1)民法的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地位平等、自愿、公平、诚信、公序良俗、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民事主体制度民事行为能力分类
  1. 自然人>=18岁:完全行为能力人
  2. 16<=自然人<18岁:且以自己劳动收入为生活来源:视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3. 自然人>10岁,或不能完全辨认自身行为的精神病人:限制行为能力人
  4. 自然人<10岁,或完全不能辨认自身行为的精神病人:无行为能力人
(3)民事权利制度

财产所有权、债权、人身权、知识产权、财产继承权

(4)民事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5)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发、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

5.行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职权法定、程序法定、公平公开、有效监督

6.经济法律制度的原则

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7.社会法律制度的原则

公平和谐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

8.刑事法律制度(1)刑法的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适应原则

(2)犯罪构成与刑罚体系Ⅰ.犯罪构成及其要件

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

Ⅱ.排除犯罪的事由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Ⅲ.刑法
  1.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仅针对外国人犯罪)
9.程序法律制度(1)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节、公开审判、二审终审

(2)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起诉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1. 刑事诉讼的管辖立案管辖,审判管辖
  2. 辩护的分类自行辩护、委托辩护、指定辩护
  3. 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4.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4)仲裁和调解制度Ⅰ.仲裁法的基本原则

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

Ⅱ.调节的分类

诉讼调解(诉讼中调节)、行政调解人民调解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意义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重要保障
  2.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3.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主要内容
  1. 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2. 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
  3.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4. 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
  5. 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3.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2.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3.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推动法治与德治的相互促进)
  5.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五.培养法治思维1.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法治思维的含义和特征(与人为思维相区别)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正当程序权利保障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1)法律权威的含义

法律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真诚信仰

我国宪法法律是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

(2)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的核心要求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
  2. 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
  3. 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4. 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3)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3.怎样培养法治思维
  1. 学习法律知识
  2. 掌握法律方法
  3. 参与法律实践
  4. 养成守法习惯
  5. 守住法律底线
六.依法行使权力与履行义务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1.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3. 有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复合性的关系(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务行为)
2.依法行使法律权利(1)我国宪法法律规定规定的基本权利Ⅰ.政治权利

选举权利表达权民主管理权

Ⅱ.人身权利

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住宅安全权、通信自由权

Ⅲ.财产权利

私有财产权、继承权

Ⅳ.社会经济权力

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物质帮助权

Ⅴ.宗教信仰及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教育权

(2)形式权力的界限
  1. 权力行使的目的
  2. 权力行使的限度
  3. 权力行使的方式口头方式、书面方式、行为方式直接行使、间接行使
  4. 权利行使的程序
3.依法履行法律义务(1)公民应履行的基本法律义务
  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最重要)
  2. 遵守宪法和法律
  3.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 依法服兵役
  5. 依法纳税
(2)违反法定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主要是补偿性的、主要是财产责任
  2. 行政责任(制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3. 刑事责任(刑事处罚包括主刑、附加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