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熟悉的几百位猎头顾问中,George是其中最顶尖的人物之一,他操作过很多总裁级的岗位,本文为他对职业规划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常有用人单位要求人选年龄不超过45、40、35… …,这些被诟病是年龄歧视。又传来某互联网公司裁撤30岁以上中层干部的消息,想起一年多前发生的著名公司辞退34岁员工、42岁程序员跳楼自*更引来满屏的中年悲情。
我认识的曾经身居总裁、副总裁高位的人中有些人失去位置后长期失业,也有人职业生命旺盛成为职场常青树。
这让我想明白了年龄和职业的关系,似乎悟到了各阶段职业进阶的窍门,但还不够,毕竟爬上高位的只有少数人,大多数人怎么办?
猎头职业使我习惯从人对组织的价值和组织对人的价值两个方向去考虑人岗问题。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大部分人对所在的行业知之甚少,只有满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对组织的价值体现为价廉物美的劳动力,好听的学术用语叫‘效率’。
月薪2万会让刚毕业的‘码农’激动不已,夜以继日地工作。随着年龄增长,工资同步增长,精力却在下降。如果还做编程,对组织的价值23岁的与32岁的比,高下立判。
同样在23岁做着简单‘体力活’的年轻人中,有人擅于归纳总结,能从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窍门’还能找到各种‘坑’,很容易因为效率突出脱颖而出。
如果还会用简单易学的办法把心得分享给同事,在30岁前走上管理岗位不是难事。他的经验可以让带领的团队效率整体提高,对组织的价值从‘效率’转变为他的‘经验’。
‘996’或‘朝九晚五’都不影响他对组织的价值。按时下班陪伴家人和他的组织价值并不冲突。丰富的职业经验是组织的宝贵资源,30多岁是不会被辞退的。
组织的操作效率靠中层主管,组织的未来由高层确定。
构成战略能力的除了经验还有好奇心带来的广见博识、悲天悯人的深刻思考、以及最重要的对客户需求变化趋势的判断,这把固步自封与未来消费者存在‘代沟’的‘老人家’挡在战略管理层之外。
热衷跑马、身体倍儿棒的70后高管被80后取代就是这个原因。战略能力说到底是穿透眼前杂乱具象的行业现象,高屋建瓴预判未来的智慧。
70后爱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 45岁后的职业道路真的这么悲凉吗?
其实不然,爱爬山的王总67岁退休后不是刚被风口上的生命科技公司聘为联席董事长吗,地产HR们崇敬的房总和张总激流勇退后事业依然蒸蒸日上,更有京瓷的创始人稻盛和夫78岁出任**的日本航空的CEO后被选为董事长。
这些人凭什么职业生命长青?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智慧’成就过令人尊敬的组织,获得了职业‘名望’。
无论他们是否有意,他们的‘名望’都为新组织吸引来稀缺的公众注意力和优质人力资源。
小朋友时赚的少、干得多,我们对组织贡献‘效率’;
年龄渐长,赚的不少、*不多,我们的价值是帮助团队提高效率的‘经验’;
成为高管,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战略决策,我们的价值是‘智慧’;
越过山丘,‘名望’为新组织赋能,不愁无人等候。
职场的主流价值观推崇从‘效率’到‘名望’的职业生涯成长。是推动社会进步、提高财富创造效率、提高人类总体幸福水平的动力源泉。作为个体我们追求职业成功的终极目标是人生幸福。
任何社会性动物(包括人)的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型的。
这种结构更有生存优势,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这意味着大多数人的职业生涯是在基层的台阶上度过的,只有少数的人可以多次进阶爬上顶峰。
在大众传媒中铺天盖地的励志故事、成功人士和宏大事业的对比下,他们暗淡无光只是高光人物的背景衬托。
然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刍狗在天地间与万物是等价的,并不卑微、自责,他们怡然的存在。
今天我们目光所及的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人员冗余。信息技术正在极大的提高财富创造的效率,金字塔变的更扁平,不可避免的有更多的人被留在金字塔的底部,甚至排除在社会大生产之外。
他们,人群中的大部分,用当下职场的主流的价值观去评价会不会觉得失落?怎样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找到平衡?过去一年多这些困惑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上海持续100多天阴雨绵绵的冬天过去了,明媚的阳光带来了答案。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是此生获得更多价值感。如果把晋升当作职业生涯的价值体现,那么快乐是短暂的,短时的开心愉快后会进入下一轮向上攀登的焦虑,职业生涯岂不无趣?
如果追问人的价值感来自哪里?答案很容易找到,价值感来自于为别人解决问题。
职场中的价值感来自个体为内部客户、外部客户创造的价值,工作之外的价值感来自为朋友、家人间积极的人际关系。
组织对个体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维度,个体在不同的阶段也可以调适对自己的评价标准。
在职业生涯早期全力以赴的去争取‘成功’;当拼尽全力依然事倍功半时,转而享受工作中的点滴美好,与世无争的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从反而可以更经常、更多的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享受人生之旅。选择在我们手中!
涛哥杂谈,著有多篇地产职场10万 热文,关注地产行业趋势,解答职业发展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