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以《道德经》为祖经,历代注疏者甚众,在诸家注疏中占有很大比重,但同样因为时尚不同和个人理解的差异,而呈现各自的特点。总的特点是将《老子》宗教化,从中升华出与宗教相通的内容,以之作为道教教理、方术的根据。,《道德经》在历代道士的不断注疏中,逐渐注进了新的内容,这是一个《老子》被逐渐神学化的过程,也是道教思想理论不断深化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较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研究道教教理、哲学的一大基本来源。
◎《南华真经》
《南华真经》即《庄子》,道家经典著作。为庄周撰。全书三十三篇,多以寓言阐述哲理,其中也有不少关于气功的论述,如“踵息”、“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吹喣呼吸,吐故纳新”等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亦被尊为《南华真经》。道教奉为四子(庄子、文子、列子、亢桑子或称庚桑子)真经之一,在道教经典中的地位仅次于老子《道德真经》。《庄子》在汉代未引起重视,至魏晋玄学兴起,以之为三玄之一,《庄子》学由此始盛。魏晋以前,学者称“黄老”,此后则“老庄”并称。晋人司马彪、崔譔、向秀、郭象皆注《庄子》,并有李颐作“集解”。
◎《冲虚真经》
《冲虚真经》即《列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诏封列子为冲虑真人,尊《列子》一书为《冲虚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宋真宗于景德四年(1007)加赠“至德”二字,故又名《冲虚至德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