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同时也是李煜的生日。
就算是亡国之君,遇到自己的生日,也总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吧,于是李煜唤来了乐妓们,命令他们演乐唱曲,曲中之词,正是他自己写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真的是好词,值得千古传诵,可是,这样的词传到宋太宗耳里,却十足十地惹怒了他,什么故国,你是回不去了!于是当夜就命秦王赵廷美给李煜送去了牵机药(一种毒药)。
(李煜像)
或者,李煜不甘心。又或者,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三年的囚禁生活已经让他愁绪满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他想做一个痛快的了结。于是,他饮下了毒药。
不然,那夜的声乐为何会响透围墙,传到宋皇帝的耳里,李煜不是作死,他是求死。毕竟对于他来说,向前是完全绝望,回头是“往事只堪哀”。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影视剧里的李煜)
在自己42岁生日这天,李煜结束了他短暂的人生,在中国文化里,七是“巧”,那么,李煜的一生有太多的“巧”,生于七月七,死于七月七,就连他的寿命,也是“暗七”,“六七四十二”,齐齐整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
总结一生,作为国主,李煜做得实在不像样,恐怕也只有史书上的“好声色,不恤政事”七个字罢了。但他的诸多词作里凄美的血泪文字,却千古传诵不衰,如暗夜璀璨的星辰熠熠闪光,时时照亮中国诗词文艺的天空。
有些人是流星,在长空里一闪而过,相对历史,或者只是短短的一瞬,那么,李煜的前半生做什么了呢?我们猜,他大概在学习艺术创作吧,他的遗憾,大概是没有学习如何做皇帝吧。
艺术家们的临摹李煜是艺术天才。不用说,很多艺术家在后人眼里都是天才,但天才多数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学习得比别人多。比如民国大师吴昌硕,比如现代大家启功,国外的也有,如荷兰著名画家梵高。
先说吴昌硕。
书法方面,吴昌硕一生临摹《石鼓文》,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日有一日之进境”每天都临,每天都有收获。
(石鼓文拓本局部)
但他“临气不临形”,于是,他笔下的石鼓文,是有浓重吴昌硕气质的石鼓文,拿来跟石鼓原作相比,外形上是“不似之似”,气韵却格外不同,古朴厚实的石鼓文在他的笔下多了飞扬生动的味道,实际上,这已经是吴昌硕的创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