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五言《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首句的“绝”在平水韵里读仄声。第一、二、四句押仄声韵,一看就知道是古体诗,即五古。
近体诗是唐人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近体诗在格式上当然是高于古体诗的。为什么要刻意设计这么多格律规则,刻意增加创作的难度呢?这就是诗的美学了。不如此,不能显出诗人遣词造句的笔力、对格律的熟练程度和对语言美的卓越追求。唯如此,才能彰显诗的均齐美、平衡美,对称美。正如杂技表演的动作难度越大,越能体现技艺和魅力一样。早在古希腊,也有韵诗及抑扬格,在追求美感的品性上,中国人和西方人是相通的。
由于有了音韵格律的规范化,诗才有了清新自然、抑扬顿挫、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铿锵悦耳的上升空间,这是一种规格产生后的强制提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初学写诗时,应注重合律,这是一个首要问题。只有在写成格律诗之后,才能进一步追求写得好、写得生动、写得漂亮。
(二)古体诗中的乐府诗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311首诗,其中乐府诗46首。其作者是清代的孙洙,完成于1765年。此书的不足是对一些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分类不清,比如将失粘、失对的作品归在五律、七律章目下,这样会对读者产生诗体模糊的影响。
乐府诗包括在古体诗之中,乐府诗对后世影响甚大,出了许多绝唱,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杜甫的《兵车行》等等。“乐府”是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其任务是负责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创作音乐,培养训练乐工等。汉乐府多为采集来的民间歌谣,后人把这类这个时期以及两晋南北朝的有些诗歌称为乐府,或乐府诗,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后来的五言、七言古体诗又发端于此。乐府诗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来命题。
歌行体的特点:
1、篇幅可长可短。例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有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竟有一百二十句。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只有四句。
2、押韵自由。例如有句句押韵的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也有换韵的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3、歌行体的题目
以“歌”命名的。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汉乐府《东门行》等;
以“歌行”命名的。例如高适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例如韦庄的《秦妇吟》、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以“谣”命名的。例如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三)与旧体诗相对的新诗
“新诗”,也称白话诗”,是自由体诗歌,是五四运动时期产生、有别于旧体诗、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 新诗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也是舶来品,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很大,是中国人向欧美学习的结果。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诗体建设、普及新诗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较大的贡献的还有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冯至、臧克家、卞之琳、林庚、何其芳、郭小川、贺敬之、李季、闻捷、李瑛、穆旦、余光中、洛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