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

首页 > 政策法规 > 作者:YD1662023-12-20 07:30:32

文/齐泽宏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巧妙的设疑,开场既能攫住学生的心田,触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导学生深入用以裹蔽、掩藏、寄寓作者情志的语言文字的表层,沿着作者情感之波,扎进作品的情感海洋,登上精神的殿堂。那么,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设疑的切入口到底选在哪里?

一、口子开在标题——挈领而顿思路清。一般标题或是指明观点,或是指明范围,是最好的背景材料;标题又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或命题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相关联;标题也常常表明了该文的文体和全文的线索,是全文的纲。比如:《飞向太空的航程》,“航程”是怎样的?《囚绿记》这个标题告诉我们本文是什么文体?以什么为线索?可见,于标题处设问能使学生一开始就能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抓住了中心内容也就抓住了作者思维发展的线索;若学生根据标题自主发问,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进行自主性阅读学习,能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2)

二、口子开在文首——顺藤摸瓜意渐明。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依作者行文的自然顺序去进行设疑、将口子开在文首,然后沿作者思维之“藤”,环环紧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过度自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定向于最后的总问题,最后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如教《荷塘月色》一文设疑: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从心情写起,而不从“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起?学生思考后回答:文章这样开篇颇具匠心,“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因为心里“颇不宁静”,需要寻得片刻的宁静与清闲,因此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使得后面“我”的情绪的变化,有源有本,脉络清晰,读者理解起来也容易了。这样篇首设疑,使学生把握住作者思想变化的脉络,解读文本的深意,从而形成了动态的思维阅读指向。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3)

三、口子开在文中——中间开花探思维。很明显此处的“文中”不单指文章结构的中间,而是描写的最精彩处,或是感情发展的最迅疾处,或是文章意旨最凸现处等等。如《祝福》这篇小说篇幅较长,授课节数多,教学内容冗长且分散,设疑时宜抛开正常顺序,直接切入课文的教学重点,抓住问题的关键,变“断其十指”为“伤其一指”。将设疑的口子开在祥林嫂死之前与“我”谈论关于人“死后魂灵”的有无的对话处:“为什么当她向我探询灵魂有无时,没有精采眼睛忽然发光了?”从这里开口子,容易使学生带入作品深层,认清问题的本质,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指向性。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以主带次,以少总多,以“中间”带动两头乃至全篇的办法,避免了教学上颗颗翻熟的“炒豆”现象,是一种高效的教材处理思路。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4)

手放大镜和 word 解决方案

四、口子开在文尾——倒嚼甘蔗析佳境。就是或从文章尾部入手,或从文中精彩部分入手,或从文中高潮部分入手,不循规蹈矩,变顺为逆,瞄准课堂重点,因文定法,设疑诱导,从尾部读起,引导学生回溯前文的内容。这做,不仅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使得学生设疑阅读,刨根究底。如学习《项链》一课时设问:前苏联作家苏曼诺夫说:“艺术打击力量要放到最后。”请同学们研究本文的结尾部分,谈谈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有着怎样的“打击力量”?并由此引领学生感受小说艺术构思的精巧,把握作品主题,提高阅读欣赏作品的能力。设疑的切入口开到此处,引导学生揣摩、深挖,层层推进,以带动全文妙处领会,可产生科学高效的课堂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5)

五、于无疑处设疑——“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知识貌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智力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看似简单却富有内涵问题。如学习《故都的秋》一文,先启发学生可以至少从字、词、句、段、篇中的一个方面入手质疑。学生便很快针对上述一个方面提出了不少问题。如: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有的提出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北平的秋”而是“古都的秋”;有的提出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有的提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接着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于无疑处为学生设疑,培养其质疑能力与思维能力。“疑,思之始,学之端。”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其对课文已进行了反复揣摩,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囚绿记线索,囚绿记线索及作用(6)

对于先总后分、演绎性强的课文,适合“顺藤摸瓜”;对于工于构思、先分后总、归纳性强的课文,因其具有迂回曲折,欲擒先纵,故设迷局的特点,适合在文末或文中设疑以抓住作者思维之源,或“倒嚼甘蔗”或“中间开花”或“于无疑处设疑”,从而使学生读出文中的隐与显、曲与直、散与聚,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了作者构思之精巧,还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真是设问于一处,获益于多方。总之,无论是哪种情况,开口处都近乎是文章的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正如庖丁解牛一样,“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口子一旦切开,披文入情就循序推进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