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第七回,孙悟空大闹凌霄宝殿那一章,有一首开头诗说得好:
富贵功名,前缘分定,为人切莫欺心。正大光明,忠良善果弥深。些些狂妄天加谴,眼前不遇待时临。问东君因甚,如今祸害相侵。只为心高图罔极,不分上下乱规箴(zhēn)。
很巧合,这首词恰好迎合了《了凡四训》宗旨。几乎可以当成这部书前半部的中心思想来解读了。天命难违时,你就更不能欺心,要光明正大,多得善果。如果狂妄心高,终将祸害相侵。
那么如何得善果,改命运呢?这可不是随便来的。请各位书友仍然带着三个问题,来读《了凡四训》中首先提出的“羞耻心”:
1. 羞耻心有什么重要性?
2. 你怎么理解孟子所说的“知耻而后勇”?
3. 为什么了凡先生把“羞耻心”排在第一位?
如果真想要改变命运,就得有实际办法,理论和行动上的结合是最必要的开始。所以,第二训“改过之法”中,开章就建立了改变命运的理论章程:改造命运的方向和方法,首先是改过。改过要发羞耻心、畏惧心和勇猛心,宽容别人,反省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从事情上改、从明理上改、从心念上改。
孟子就说:“羞耻这两个字,对于一个人,关系实在是太重大了!因为若能知羞耻,就可以成就圣贤之道;如果不知羞耻,那就只是像个禽兽罢了。
他在《孟子——尽心上》中也说,“知耻而为人,知耻而后勇。”知道自己的耻辱了,才能发挥出力量和勇气
虽然,孟子“知耻而后勇”是源于《礼记•中庸》“知耻近乎勇”,但是,他们都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现在监狱里除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外,也经常写着“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大概也是源于孟子和了凡的思想吧!
其实,我们在知道犯了错误的时候,心中都会下意识地忐忑,这种感觉来的就很不易。因为这是你内心在正确判断了善恶的情况下,才会产生的感觉。如果你有羞耻心,才能自觉地不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开脱,然后才能努力地改正错误。
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的故事,这也是谈到“知耻而后勇”最经典的事例。那我们依旧引用它来阐明。越王勾践兵败被吴国夫差所俘,正因为他知耻知勇,才在回国后,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
其实大家可能不知道,夫差本人也是“知耻而后勇”的典范,要知道当初是勾践打败吴国阖闾,阖闾气的吐血,才有的夫差即位。阖闾每天叫人在夫差窗口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然后打起精神,励精图治,这才有后来的勾践成为他的奴隶。
但是,夫差不长记性,看到勾践作贱自己,当他神经呢?夫差胜利了以后,就忘了之前的志向和努力,开始以胜利者自居,荒淫无道,四处结怨。结果,傻眼了。
这说明只知道羞耻并不是就万事大吉了,之后还会有好几个走向,一个是勇于承认,勇于面对,勇于改正。然后一种是,改完拉倒,躺下就睡,没心没肺。还有一个是自卑自怨、自我封闭。不用解释,我们也知道,选择填空时,哪个正确,哪个丢分儿。
谁的青春不迷惘。我们在人生的途中,都要经历青春迷惘的阶段,稚嫩封闭的思维,注定要在复杂的世界中,频频遇到阻碍。这个时候,经历最多的就是认知和改变。我们可轻易碰不到云谷禅师这样的智者,耐着心告诉你如何如之何,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悟。
我们并不是不能碰到智者,智者在书中或现实中,需要我们耐心地去悟。我们也并不是不能遇到“智叟”,那些貌似智慧的长者,他们的教导会把我们糊里糊涂地引领到歧途。
这时,需要的是我们的甄别,认知,在《了凡四训》理论中,认知命运,知晓自己的过往错误,而去“改命”“立命”的基本,就是要有改过的觉醒,用“羞耻心”、“畏惧心”、“勇猛心”来坚定自己。
如果对自己的过失而不知羞耻,是不可能进行更多改造命运时局的后续行为的。今天我们针对《了凡四训》第二章“改过之法”,讲了要改过先要有“羞耻心”一些重要性,讲了一个实例,讲了几句名言,是否就让人开悟了呢?怎么可能!我又没有黄檗(bò)禅师“当头棒喝”的功效,充其量“弹个脑瓜崩”。
要知“耻”,就当“勇”,以耻为勇,知耻而后勇,勇于承认,勇于面对,勇于改正。“勇”是勇敢,是力量,是我们面对错误时的一种态度,但是,这种态度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这就需要我们还要具备另一种“心”——畏惧心。
各位书友,这里的“畏惧心”并不是让我们去害怕什么,害怕只是“畏惧”的一个意思而已,它代表的要更广阔和宏大,是对天地的敬畏,是对生命的敬畏,是对精神道德的敬畏,我们在下一讲会深入领会《了凡四训》中的“畏惧心”,请各位书友届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