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第11代酷睿桌面处理器Rocket Lake虽然说换用了Cypress Cove微架构,但本质上还是把Ice Lake上的Sunny Core用14nm工艺重现出来,这已经是第7代使用Intel 14nm工艺的桌面处理器了,而且我们也不敢说它是最后一代14nm处理器,这句话我在第八代酷睿时就听过了。
Rocket Lake处理器的评测要等到3月30日晚上才能放,而现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陪伴了我们这么多年的Intel 14nm工艺,看看那些用14nm工艺的桌面处理器。
Intel 14nm工艺改良史从Intel公开的资料来看,他们家的14nm工艺有三代,分别是14nm、14nm 、14nm 工艺,对于桌面主流级处理器来说,使用初代14nm工艺的有Broadwell与Skylake,使用14nm 工艺的有Kaby Lake,而使用14nm 的则有Coffee Lake、Coffee Lake Refresh、Comet Lake和Rocket Lake。
其实Intel的14nm当初也遇到了难产的问题,但情况比现在的10nm好多了,只延期了大半年,但这也导致了桌面版的Broadwell大部分被砍了,只是形式性的推出了两颗,Broadwell架构处理器主要还是在移动平台上。
2014年9月份Intel终于推出了采用14nm工艺的处理器,Intel的14nm工艺将使用第二代FinFET晶体管技术,相比22nm工艺,14nm工艺的FinFET晶体管缩小到后者的78%,鳍片间距缩小到22nm的70%,SRAM缓存面积缩小到22nm工艺的54%,降低了差不多一半 ,也就是说14nm工艺的晶体管体积更小,晶体管密度更高。14nm工艺的漏电流控制的也更好,功耗更低,在Broadwell处理器上,Intel表示14nm工艺的每瓦性能比是22nm工艺Haswell的2倍,
2017年1月,Intel推出了采用14nm 工艺的Kaby Lake处理器,14nm 工艺使用了更高的鳍片与更宽的栅极间距,更高的鳍片意味着需要更小的驱动电流,这可减少漏电概率,而更宽的栅极间距这货会降低晶体管密度,这需要更高的电压但是可以降低生产难度,另外更宽的间距允许每个晶体管的产生的热有更多地方扩散,这有助降低内核温度并提升频率,这也是为什么Kaby Lake频率都比Skylake高但功耗则没什么变化的原因。
2017年10月,Intel推出了14nm 工艺的Coffee Lake,此工艺最小栅极间距从70nm增加到84nm,栅极间距的增加将晶体管间距进一步拉开,从而迫使电流密度降低。这允许晶体管有更高的漏电流,这意味着更高的峰值功率和更高的频率,但以牺牲芯片面积和空闲功率为代价。14nm 工艺比初代14nm工艺同样电压下频率提升26%,或者同频率下功耗降低52%。
Intel的22nm、14nm与10nm工艺细节对比如上表所示,请注意这个10nm工艺是Intel最初那代,也就是Canon Lake那时候公布的数据,大家也知道这代工艺难产了,后来Ice Lake上所用的10nm以及Tiger Lake所用的10nm SuperFin其实已经是第二与第三代10nm工艺,规格参数可能有所放宽,但我找不到数据。
接下来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各代使用Intel 14nm工艺生产的桌面处理器,只涉及到主流的LGA 11XX/1200平台,HEDT的不在讨论范围内。
14nm的初始之作BroadwellBroadwell是Intel 14nm工艺的第一代产品,也是Intel Tick-Tock战略崩溃的开始,由于14nm工艺的延期,Broadwell的桌面版和被砍了差不多,第五代酷睿桌面处理器只有Core i7-5775C和Core i5-5765C两款,于2015年6月份发布,还有三款BGA封装的型号,但它们并不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