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是BGA封装版,右边是LGA 1150的桌面处理器
虽然说只有两颗,而且国内还没发售过,但Broadwell的桌面版还是蛮有特色的,它本质上就是Haswell的14nm版本,CPU架构不变,但制程工艺从22nm升级到14nm,与此前的Haswell相比,L3缓存从8MB缩减到6MB,但增加了128MB eDRAM片外缓存,可以充当CPU的L4缓存之用。
当然这款eDRAM的主要作用其实是充当Iris Pro 6200的缓存,这是GT3e级别的核显,拥有48组EU,而此前Haswell普遍使用HD Graphics 4600核显只有20组EU,而此后Skylake家族普遍使用的UHD Graphics 630也只有24组EU,这种规格的核显在桌面市场上只有第五代酷睿有过。
不过只有两款的Broadwell桌面版并没有给市场激起多大浪花,市场主力还是Haswell,更悲催的是,它发布后两个月,全新的Skylake架构就来了。
影响深远的Skylake架构由于此前的14nm延期,Intel的Tick/Tock战略已经修改为Process(制程)/Architecture(架构)/Optimization(优化)的三步走战略,此前的Broadwell就是制程改良,而Skylake则是架构改良,依然使用初代14nm工艺,第六代酷睿处理器于2015年8月份发布,
Skylake与之前的Haswell相比改良是全方位星的,有更大更宽的核心,更为优秀的IPC,环形总线与L3缓存也有所改良,FIVR模块被取消,CPU的温度得到更好的控制,也比Haswell更容易达到高频,核显也升级到Gen 9架构,CPU整体的功耗得到了更好的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更为节能,内存控制器也增加了对DDR4的支持,对DDR4内存的推广功不可没。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Skylake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成功的架构,AMD在四年之后推出的Zen 2架构才在IPC方面和它打得55开,要等到最新的Zen 3才从多方面超越该架构。由于Intel后续的10nm工艺大幅延期,导致Skylake架构的超期服役,它对之后五年Intel处理器的产品线都有着Skylake的身影。
Kaby Lake升级14nm 频率更高2017年1月份第七代酷睿处理器Kaby Lake诞生,理论上它应该属于PAO战略优化的那一步,但后续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Kaby Lake与Skylake的主要区别就是升级了14nm 工艺,频率上有了很明显的提升,Core i7-6700K的基础频率只有4GHz,睿频频率4.2GHz,而Core i7-7700K的基础频率是4.2GHz,睿频频率4.5GHz。而且超频能力也更强了,Core i7-6700K的基本盘只有4.8GHz,而Core i7-7700K多数可以稳超5GHz。
核显从Gen 9升级到了Gen 9.5,针对4K视频回放进行了改良,增加了H.265 Main.10、VP9 8/10-bit格式的硬件解码与编码,可大幅降低4K视频播放时的功耗,3D性能方面并无区别。
Coffee Lake升级14nm ,核心更多在Kaby Lake发布后2个月,AMD Zen架构处理器来袭,虽然说第一代锐龙处理器问题不小,但对Intel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毕竟对手把8核处理器推到了主流市场。
根据Intel当时的计划,在Kaby Lake之后是14nm 的Coffee Lake和10nm的Canon Lake,这两条产品线应该是并行的,而且Coffee Lake最初可能只是Canon Lake的备份计划,只不过结局是Canon Lake基本等于没了,而Intel明显受到AMD的压力而提早发布了Coffee Lake。
第八代酷睿Coffee Lake的核心
Coffee Lake就是Intel在将近十年来首次给自己桌面主流端产品加核心的一代产品,第八代酷睿推出于2017年10月份,Core i7是6核12线程,Core i5是6核6线程,Core i3是4核4线程,多年不变的规格现在终于有了质的改变。用工艺从原来的14nm 升级到14nm ,频率也比Kaby Lake有提升。
核显的名字从HD Graphics 630变成了UHD Graphics 630,但其实变化就只有增加了HDMI 2.0/HDCP 2.2标准,除此之外基本没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