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潮人民俗,只做学习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特此鸣谢,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锡箔,又名锡箔纸,是金属锡经手工千捶百打而成的薄片。轻如鸿毛,软似绸缎,薄如蝉翼,色泽柔和,厚度可薄至不足0.12微米。民间俗称“打锡”、“捶锡箔”,是从历史悠久的金箔煅制技艺衍生而来,源于东晋,成熟于南朝,流行于宋、齐、梁、陈,鼎盛于清、民国期间。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品,也是潮州沙溪镇的特种传统工艺品。
潮州沙溪镇之锡箔,名闻国内外,产品销东南亚各国、福建及周边省份。据传说:沙溪生聚乡倪氏先祖原在福建已擅此业。元末明初避乱南来,在距乡半华里的石桥头搭棚加工锡页,后发展至十余家,才建“火神爷”庙奉祀(此庙抗日战争时犹存,现已毁)。
清代以后,锡页加工业得到发展,并移至村内经营。至1937年,当时该乡人口有1800多人,经营锡页加工场就有72个,平均每25人就有一个加工场,占当时全镇加工场总数的80%。是时拥有加工石28块以上,雇工达30多人的加工场有倪丰利、倪信记、倪昌记等10余家。全乡90%以上的劳力从事这项工艺,外乡人来此做工的就将近400多人。年产值在15万大洋(银元)以上,连同程畔、仁里两乡,全镇当时年产值超过20万大洋(银元)。
锡箔纸与百姓日常生活、祖宗崇拜、俗神信仰等休戚相关,锡箔锻制技艺,距今已几百年,仍然绵延不绝。这种自发成长壮大的传统文化产业,对农民致富,更好解决当地、辐射周边农民就业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对地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过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