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慧丽 吕琳 赵夏晔 李庆斌 于悦 李培乐
姑苏晚报 常新 摄
30日,“与泉水共生的地铁”——全国主流媒体济南地铁行融媒采访活动启动。作为泉城,地铁如何与泉水共生,成为济南轨道交通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2019年元旦,济南首条地铁通车。从1988年济南首次提出修建轨道交通到首条地铁开通,30余年的摸索,是1000万济南人对泉水的保护和珍视。
济南之所以泉水众多,能够成为举世闻名的泉城,“地利”占了很大优势。泉水经南部降水涵养,沿地下畅流通道,自南向北流动,受到北部断裂分区阻隔后、从天窗出露区域流出,形成天然泉群。
泉水是济南的灵魂,也是济南最亮丽的名片。但同时也为济南开启轨道交通建设增设了“难度”。为保护泉水,济南市的地铁修建计划曾多次被搁置。为确保泉水保护万无一失,济南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始终坚持“保泉优先”原则,先后邀请院士及国内外专家开展十余次保泉专题研究论证。根据专家反复研究论证,最终得出“只要避开泉水敏感区,轨道交通建设就不会影响泉脉”的结论。按照“先外后内、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建设城市中心区外围线路,为后续工程建设积累保泉经验。
以济南地铁1号线为例,地铁线成功解决了盾构机穿越“富水高强灰岩”岩溶区等世界性难题,攻克了下穿京沪高铁、上跨济菏高速桥等重大风险源和技术难关,实现了地铁和泉水的和谐共生。在施工过程中,根据保泉的需要,济南轨道交通集团联合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共同研发出基坑降水保泉回灌一体化装置,通过自动化控制管理,实现基坑降水与回灌同时进行,减少基坑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铁1号线所有车站回灌率达到80%以上,回灌水量1500万吨,相当于13个大明湖的水量。
记者了解到,在济南市在轨道交通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各阶段,泉水保护始终放在第一位。规划期间,科学选择路由及敷设方式,线网设计避开泉水敏感区,避让泉水通道。针对泉水出露区周围重点区段,采取“绕行、避让、抬升”等措施,避开地下敏感含水层,即规划线路绕开泉水集中出露区,避让泉水补给通道,临近泉水集中出露区的线路采用浅埋方式,控制结构埋深,为保泉“抬头”。
在轨道交通实施过程中,采取隧道区间全面采用盾构全密闭施工,无需降排地下水;地下车站则采取基坑封闭降水与原位回灌保泉关键技术,确保不影响基坑外侧浅层含水层;在局部地下水环境复杂区域,优先实施结构外侧设置导流通道等保护措施,优化地下水过流条件;地上工程建设则做好雨水渗、滞、蓄等海绵城市工作。其中,自主发明的基坑封闭降水与原位回灌保泉关键技术还获得了济南市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有效提高地下回灌率在80%以上。
济南地铁人深入研究保泉措施,结合济南市60多年的数据观测和近十年的试验论证情况,建立水文地质动态监测网,搭建济南城区四维地质环境可视化信息平台,实现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动态实时监测,为城市建设及保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