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分为几个部分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1-29 20:30:45

山峰分为几个部分,(1)

“山”和“丘”的分类边界在哪里?你也是囤积怪吗?| 分类的迷思 第四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56篇推文。

全文共2136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山峰分为几个部分,(2)

1 引言

1917年,英国威尔士的一个小镇上,来了两个英格兰人。

他们是英国政府派来做测绘的,一个叫安森,另一个叫格兰特。

当时正值一战期间,由于国防需要,英国政府正在对全国的山脉做精准测绘。

安森和格兰特来到这个小镇,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山,叫富农加鲁山(Ffynnon Garw),他们要重新测绘这座山的高度。

两人带着六分仪、经纬仪和滑尺,爬到富农加鲁山的顶端,获得了精准的数据。

可当他们俩下山回到镇上后,居民们却不高兴了。

因为安森告诉他们,富农加鲁山只有983英尺,而根据英国政府的规定,命名为“山”的地形必须高于1000英尺;

所以,Ffynnon Garw不能再被称为“山”(Mountain),只能叫“丘”(Hill)。

镇上的人可不干了,富农加鲁山是他们心中威尔士第一名山,怎么突然就不是山了呢?

再说了,不就差17英尺吗?

这很重要吗?

安森很无奈,只能向大家表示遗憾。

就当两人完成测绘就要离开的时候,小镇上的居民想尽了办法要把他们留下来;

安森的车胎突然坏了,镇上的美女突然找格兰特喝两杯......

于是两人真的就被“挽留”了下来。

利用他们还没走的时间,全镇的人都发动起来,带着手推车、铁锹、沙土、石块,前往山顶;

他们打算把这17英尺的高度,用土填上去!

皇天不负有心人,当安森在小镇居民的强烈要求下,再次登到山顶测量时,高度已经到了1002英尺。

就这样,富农加鲁山再次恢复了“山”的身份。

2 山和丘

我们依然在“分类的迷思”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也是“模糊谈判论”的第二个系列推文;

我们在第一个系列里,简单地打开了一个复杂的话题,“分类”;

人,是通过“分类”来认识这个世界的。

但“分类”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分类的边界。

因为边界,决定了“分类”是精确的,还是模糊的。

就像文首故事中,关于“山”和“丘”的分类边界,1000英尺,精确而毫无疑义。

但983英尺的富农加鲁山,就真的不是一座山了吗?

好吧,这个故事其实来自1995年的一个电影,“山丘上的情人”。

但真实世界里,还真的有这样的事情。

2015年,一个叫约翰-伯纳德的英国人,通过最先进的测量手段,发现位于英国斯诺多尼亚国家公园的茅威山北峰,未能满足“山”的命名要求。

伯纳德声称,根据“英格兰及威尔士山脉大全”的要求,英国命名为“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绝对海拔达到2000英尺;

二,与相邻次高峰的相对高度差,达到50英尺(15米);

茅威峰的海拔有2132英尺,这一点达到要求,但它的相对高度差是14.977米,很遗憾,未能达标。

只差了2.3厘米!!!

伯纳德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

因为茅威峰作为名山,一直是登山爱好者必到之地,也给当地的旅游收入带来了可观的增长;

一旦它不再是一座“山”,而只能叫做一个“小山包”之后,谁还愿意再来?

尤其是伯纳德给出的数据,2.3厘米,这可能只是一阵大风吹过的一层沙土而已;

看上去无足轻重的高度,却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分类边界的测量数据,真的能做到越来越精确了;

可是,似乎“精确”有时候并非是一件好事;

反而,曾经的“模糊”似乎更符合我们的口味。

3 欠模糊化

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做“囤积症”,也叫“囤积强迫症”。

它的症状就是,过度性地收购或收集物件,即使是不值钱、有危险性或不卫生的物品。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囤积症”。

你一定有过下面这样的经历,

当家里长时间没有收拾过,到处都堆积着各种有用没用的东西;

你下定决心好好整理一下,打算把没用的东西扔掉;

可当你真去整理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东西也许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还是留下吧;

那个东西扔了有点可惜,又不太占地方,还是留下吧;

最后发现,什么东西都没扔掉。

心理学家对此有一个解释,这是因为我们在分类时,把所有东西都单独分成了一类;

换句话说,

我们的分类过于精细了,也被称为,分类欠模糊化。

当我们无法把家里的任何东西归类,而最终觉得每一样物件都是“独特”的,那这样的精细分类就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在这个系列之前的文章里,我们都在强调分类中“非黑即白”的问题;

没错,过于模糊的一分为二,也有问题,它会带来极端主义。

比如,

所有的穆斯林都是恐怖分子;

男女之间就不存在纯洁的感情;

这一类“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大行其道,它让我们变得极端而狭隘。

但过于精确的分类,也会带来问题;

今天的文章聊的就是这种情况。

心理学家在一次对“囤积强迫症”患者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些类似的规律;

实验的内容,是给实验对象某一个概念,并让他们去尝试描述,和这个概念相关的、重要的属性。

比如,“书”。

实验结果发现,“囤积症”情况严重的人,能够说出的属性非常少;

而正常人则能相对说出更多的属性。

比如,就“书”来说,“囤积症”患者只能说出“页数”这个属性,而正常人则能说出,“打印”,“封面”,“纸”等很多内容。

心理学家认为,这就是“分类欠模糊化”所导致的问题,“囤积症”患者看不到物品的共性,无法归类,他们眼中,所有的物件都是不同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囤积症”患者,但我们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比如,海拔2132英尺,相对高度差仅仅为14.977米的地形,和高度差15米的地形,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分类,“山”和“丘”。

这种“欠模糊化”的结果,让人唏嘘。

4 小结

“分类”的精确和模糊,不再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

那分类到底该精细还是模糊呢?

有没有一个分类的黄金分割率呢?

分类的迷思,还远远没有结束。

-

这里是“谈判思维”!

“分类的迷思 第四篇” 待续

--- 桔梗

山峰分为几个部分,(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