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肩俑金小蜂,黑盔蚧长盾金小蜂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2-12-03 12:41:45

桔小实蝇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 2019JZZY010711)

_金扬秀

桔小实蝇[ Bactrocera dorsalis ( Hendel )]又称橘小实蝇、柑桔小实蝇、东方果实蝇等,属双翅目实蝇科果实蝇属,原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寄主范围广泛的危险性害虫,可危害柑桔( Citrus reticu-lata )、芒果( Mangifera indica )、香蕉( Musa nana )、番茄 (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 辣椒( Capsicumannuum )等 46 科 250 余种水果和蔬菜,主要以幼虫蛀食果实危害,造成严重落果 。 桔小实蝇历来是国际贸易关注的焦点,被许多国家和地区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也是我国的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重点防范的外来入侵物种,还被江苏、陕西、重庆、山东等省市列为省补充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前关于桔小实蝇的防治主要是化学防治为主,理化诱*、农业防治为辅,桔小实蝇成虫具有很强的飞翔能力且幼虫潜食危害, 普通的药剂防治方法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农药的过度使用易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污染环境、威胁人类健康等问题 。 桔小实蝇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逐渐成为影响果蔬产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难题, 如何有效防控桔小实蝇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本文主要针对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桔小实蝇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讨论展望其发展趋势,以期为安全、有效防控桔小实蝇提供参考。

1 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以立法手段防止植物及其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传播有害生物的措施。 桔小实蝇是一种定殖后可造成巨大损失并难以根除的危险性实蝇种类,主要以卵、幼虫等随受害果实借助于国际国内贸易、交通运输、旅游等人为活动进行传播,因此做好口岸检疫、 加强国内检疫是防控桔小实蝇不可忽视的重要措施之一, 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绿色高效防控措施。

1.1 口岸检疫

桔小实蝇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果实内潜居危害,极易随寄主果实传播,在口岸进境检疫中经常被截获。 因此, 加强口岸检疫也是防控桔小实蝇的重要手段。 据报道, 在所有进境检疫截获实蝇种类中,桔小实蝇的截获频次最高 。 鉴于此,我国建立了针对桔小实蝇的进境植物及植物产品风险分析、检疫准入、现场查验、实验室检测鉴定、进境后指定场所监管以及进行检疫处理等全程监管机制, 以防其传入我国。 同时,在进境口岸、机场、车站、港口、码头等货物入境点常年设立检疫性实蝇监测点,开展针对检疫性实蝇的监测,一旦传入,确保及早发现及时采取处置措施,有效控制传入国内蔓延危害。

1.2 国内植物检疫

桔小实蝇最主要的传播扩散方式是成虫迁飞和受感染果实的人为传播。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栽培品种日益丰富,面积不断增加,桔小实蝇的危害寄主渐趋增多, 暴发成灾的风险不断加大。 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国内调运频率日益增加、调运规模不断扩大, 为桔小实蝇的传播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桔小实蝇在中国的适生区已达 22 个省区,有逐步北扩的趋势,并已在河南、北京等非自然越冬区有发生 。 严格国内植物检疫,细化植物检疫措施,加强南果北运的调运检疫检查,严防疫情发生区果品的调出, 从源头上阻断疫情传播渠道,是防止桔小实蝇传入潜在适生区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进入 21 世纪以来,农业主管部门相继启动了柑橘和苹果非疫区建设、 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项目,全面加强机场、港口、车站、码头、物流园、果品批发市场以及水果、 蔬菜生产基地等重点区域的疫情监测阻截与防控,确保早发现、早处置,最大限度杜绝桔小实蝇的传播蔓延, 降低由人为因素造成传播扩散的可能性,进一步控制其在国内的扩散传播。

2 农业防治

2.1 调整作物布局

桔小实蝇对果实的危害率与品种的成熟期、作物布局密切相关 。 在一个区域应尽量种植单一品种或者成熟时间比较接近的果蔬品种, 避免其通过转移寄主危害,有效降低危害率。 据报道,苏州市混栽果林的桔小实蝇累计诱虫量是纯柑橘林的 7.86倍 。 郭腾达等认为,种植成熟期避开桔小实蝇发生期的水果品种可有效降低危害,例如种植 5 — 6 月成熟的早熟桃, 可以有效避开 8 — 10 月桔小实蝇的发生危害高峰期,一般受害较轻,而种植 8 — 10 月成熟的中晚熟桃、枣则受害严重 。

2.2 清园灭虫

桔小实蝇以幼虫在果实中蛀食为害, 受害果往往提早脱落, 老熟幼虫一般从果内爬出以弹跳方式钻入土壤中化蛹, 有些来不及脱果或未能脱果的老熟幼虫也可在果实内部化蛹 ,因此,及时全面清理果园落地果及树上的有虫果, 防止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也是减少虫源的有效措施之一。 受害果内的幼虫一般会在落果后 1~3 d 内爬出,因此,在桔小实蝇发生危害高峰期,最好 1~2 d 清理落果 1 次 ,集中处理。 可将落果埋入 50 cm 以上深的土坑中并用土覆盖严实或将落果倒入盛有*虫药液的容器内至少浸泡 2 d 或将落果倒入沤肥池中长期浸泡处理 。

2.3 土壤处理

根据桔小实蝇老熟幼虫爬行或弹跳到潮湿疏松土下 2~4 cm 深处化蛹的特性 ,每年清园后可在地面撒施石灰粉, 对老熟幼虫和不同发育时期的蛹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在每年 12 月底至次年 2月初进行 2 次土壤浅翻,深度掌握在 10 cm 左右,做到翻 1 次再捣耙 1~2 次,利用温度、水分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变化来*死土壤中的虫蛹。 对散生果树树冠下的地面,也要做好土壤处理,以压低越冬虫源基数,减轻次年危害 。 冬季灌水等措施也能破坏越冬幼虫、蛹以及成虫生境,使其大量死亡,达到防控目的 。

2.4 果实套袋

桔小实蝇偏好在成熟度较高的果实上产卵,果实套袋是防治桔小实蝇危害的重要措施。 根据不同水果栽培管理特点, 可以在寄主植物坐果期或果皮软化前选用质地好、透光性强的浅色纸袋、毛纺袋等对果实进行套袋, 有效地阻隔其直接危害及其在果实上产卵, 明显减轻危害。 如采用套袋法防治番石榴上的桔小实蝇,防效可达或接近 100% ,而且不存在有害物质残留问题, 是目前直接防效最好的方法之一,但套袋处理影响到光照强度,从而影响水果品质,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高,一般适用于一些经济价值较高且易套袋的水果。

3 理化诱控

3.1 黄板诱*

黄板对桔小实蝇的诱*效果主要受黄板波长、放置方向、黄板密度等因素影响,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研究较多。汪燕琴等通过比较不同波长的黄板对桔小实蝇的诱集效果,认为 600 nm (反光度为 70% )的波长诱集效果最好, 添加适量柠檬烯或酒精引诱效果更佳 。 匡石滋等试验认为桔小实蝇的诱*量与黄板的放置方向、密度有关,放置在南向、高度在 1.2 m以上,每 10 m 2 放 1 块,在 11∶00 — 15∶00 时段诱*效果最佳 。

3.2 性诱剂诱控

甲基丁香酚( methyl eugenol ,简称 ME )是桔小实蝇雄成虫性成熟所需的前体物质,利用 ME 搭配诱捕器等诱*和干扰其交配行为, 可大量诱*成熟雄虫,使雌雄比例失调,削弱种群的交配活力,从而减少种群数量,减轻危害,达到防治目的 。 此方法简单、实用、高效,具有经济、安全、无公害的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

性诱剂田间诱虫数量与诱捕器结构、 桔小实蝇虫口密度及其缓释载体等有关。在诱捕器种类方面,涡旋式诱捕器的诱捕效果明显优于 Steiner 和 Com-bined 诱捕器,且节省诱剂、标本便于保存 ;各种塑料瓶简易诱捕器的田间诱捕效果均较好, 与经典的Steiner 诱捕器效果相当,既方便又经济 ;在同一果园中(芒果园),不同诱捕器对桔小实蝇的诱捕效果从高到低依次为实蝇粘虫板、实蝇诱捕器、自制诱粘瓶、诱*球 。 在桔小实蝇虫口密度方面,当桔小实蝇种群数量较少时, 将黄板和性诱剂结合制成的黄色粘虫伞诱捕效果很好,且制作简单、成本低(约1.0 元 / 个), 当桔小实蝇密度较高时, 建议使用Steiner 诱捕器,经久耐用,持效期长 。 在缓释载体方面, 性诱剂缓释载体一般采用高密度海绵、 纤维板、棉芯或压实的小棉团等。 纤维板表面积大,诱剂挥发较快,能快速大量诱*桔小实蝇,一般在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使用,半月换一次;海绵或棉花吸水率高,诱剂挥发慢,持效期长,在虫口密度较低时使用,可一个月换一次,节约人力和诱剂 。

与单用性诱剂相比,添加少量农药、果汁、蜂蜜等诱捕效果更好。在 10 mL ME 中分别添加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0.8 mL 、 45% 马拉硫磷 0.8 mL 、20% 三唑磷 1.5 mL 等均可显著提高桔小实蝇的诱*效果, 但从对人畜的安全性和环保的角度综合考虑, 建议以 3%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 ME 混配使用 。 在性诱剂中加入橙汁、番石榴汁、蜂蜜等,诱捕效果也明显优于单用性诱剂,最高诱捕效果是单纯采用性诱剂的 22.58 倍 ,操作简便,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降低雄虫密度,并可诱*部分雌虫,直接控制其繁殖。

另外,诱捕器的数量、安放位置和高度等均会影响诱捕效果。 诱捕器一般悬挂于离地 1.5 m 处的遮光处,间距约为 20 m ,对于植株高大的果树应尽量悬挂于树冠中部 ,连片使用时果园外围布置密度应适当高于内圈和中心 。

3.3 食饵诱*

根据桔小实蝇雌虫在产卵前需要补充糖类和蛋白质才能发育成熟的特性 ,利用食饵剂诱*产卵前的雌成虫, 可以降低桔小实蝇雌虫在果实上的产卵量, 从而控制其种群数量。 食物源诱剂包括蛋白质类、糖蜜类,可同时引诱雌虫和雄虫,具有性引诱剂不可取代的作用。20 世纪 50 年代国外就开始利用水解蛋白来防控实蝇类害虫 ,已开发出GF-120 ( 0.02% 猎蝇饵剂)、 Prima 蛋白等商品化的蛋白饵剂,在番石榴园应用防效达 80% 以上 ,但价格高,难以推广。 国内对蛋白饵剂的研究相对较少, 主要集中在水解蛋白液的工艺及生物测定等方面 ,旨在探索开发价格低廉的活性蛋白饵剂产品。 王波等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制作的蛋白饵剂对性成熟前的桔小实蝇引诱率较高, 尤其对 5 日龄成虫的引诱效果最佳, 可达60% ,效果与 Prima 蛋白相当,优于 GF-120 ,且成本较低; 添加一定量的具有引诱活性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酸乙酯 、番石榴香精 、乙酸苯乙酯等 可提高引诱效果;另外,加入一定量卡那霉素,可有效抑制蛋白饵剂的劣化,提高其稳定性 。 今后,以啤酒废料为原料研发桔小实蝇食饵诱控产品可能具有较好的发展应用前景 。

对于糖蜜类食饵剂, 如 10.0% 糖溶液、 糖酒液(糖 ∶ 酒 ∶ 水 =10∶25∶65 ) 等对桔小实蝇的诱*效果均较好 ;将番石榴切成碎片或小块,按果、红糖、药( 90% 万灵可湿性粉剂)比为 500∶5∶1 混匀制成毒果诱盘, 每盘约 250 g , 果园每 0.067 hm 2 放置 5~10盘,每隔 7~10d 更换 1 次,在杨桃园每天每盘最高可诱虫数 236 头,诱集数量远高于果蝇专用诱虫笼 。按 “红糖 1kg 食用醋 200g 40% 毒死蜱 EC100 g 水30 kg ”配制成糖醋药液诱*成虫,防效 60% 。

3.4 植物源引诱剂诱*

植物源引诱剂主要是利用寄主植物挥发性物质及粗提物等进行诱*。 据报道,番石榴果精油、黄皮果皮精油、 莲雾叶精油等对桔小实蝇雌虫均有较好的引诱效果 ;反式 -2- 己烯醛 ∶ 福禄铜粗提液 ∶ 桔子精油 ∶ 芒果精油 ∶ 糖醋液为 15∶5∶5∶3∶70 时,对雌虫引诱效果最好 ;千层金精油 ∶ 柠檬精油 ∶25%蛋白胨复合液为 1∶1∶2 时制成的复配精油微胶囊悬浮剂, 对雄虫引诱作用达 82% , 对雌虫引诱作用为25% ,其效果超过单纯使用 ME ,且药效时间长,具有高效、环保、低毒、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 。 辽细辛提取物能显著降低杨桃园桔小实蝇种群数量,杨桃虫果率大大降低,防治效果达 90% 以上,但目前的提取方法出精油率不高(约 1% ),要实现商业化生产,还必须进一步提高工艺水平,降低成本 。

光肩俑金小蜂,黑盔蚧长盾金小蜂(1)

4 生物防治

4.1 天敌的利用

天敌利用是桔小实蝇绿色防控的关键技术之一 ,桔小实蝇天敌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的主要有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微生物和食虫动物等,其中以寄生性天敌最多,达 70 余种 。在桔小实蝇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方面, 有关寄生蜂的较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我国报道的寄生蜂就有9 科 19 种 。 寄生蜂种类主要包括: 2 种卵和幼虫的寄生蜂、 4 种幼虫和蛹的寄生蜂、 4 种幼虫寄生蜂和 6 种蛹寄生蜂, 其中阿里山潜蝇茧蜂( Fopiusarisanus )、布氏潜蝇茧蜂( F. vandenboschi )、长尾全裂茧蜂( Diachasmimorpha longicaudata )(又名长尾潜蝇茧蜂)、切割潜蝇茧蜂( Psyttalia incisi )和东方实蝇蛹俑小蜂 ( Spalangia endius )在国内外均有报道 。 自然条件下,果园野生寄生蜂对桔小实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寄生率较低,不能满足需要,且不同地区、 不同果园寄生蜂的种类和数量有较大差异。 在福建漳州, 切割潜蝇茧蜂是当地番石榴园内的优势种,占果园桔小实蝇寄生蜂总量的 77.6% ,寄生率一般为 7%~12% ,最高为 20% ;在广东湛江,长尾全裂茧蜂是桔小实蝇的优势寄生蜂,不施药(或少施药) 的杨桃园对桔小实蝇的自然寄生率约为23% ,要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必须人工释放寄生蜂。 目前,阿里山潜蝇茧蜂大量饲养技术还在改进和优化阶段,长尾潜蝇茧蜂和切割潜蝇茧蜂均已实现室内大量繁殖, 用于田间释放控制桔小实蝇 。如主要寄生桔小实蝇的卵和初孵 1 龄幼虫的阿里山潜蝇茧蜂, 当释放数量是实蝇田间虫口数量的 3 倍左右时控制效果较好, 对桔小实蝇卵的寄生率达57% 左右,持续控制时间 15 d 左右 。 但单一释放寄生蜂的控制作用往往是滞后的, 短期防治效果有限, 多种天敌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有利于提高防治效果 。 郑思宁等配合使用阿里山潜蝇茧蜂、不育雄虫和性诱剂来防治桔小实蝇,田间防效达 90% 。在实际生产中,利用人工释放天敌防治桔小实蝇的效果往往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成本高,不易推广应用。异小杆线虫属( Heterorhabditids )和斯氏线虫属( Steinrnema )的多种昆虫病原线虫也可用于桔小实蝇防治,如嗜菌异小杆线虫( Heterorhabditis bacte-riophora ) 田间对桔小实蝇成虫的寄生致死率为73.6% , 对幼虫和蛹的寄生致死率分别为 66.71% 和58.50% , 室内测定对幼虫的致死率高达 86.88% 。还有,蚂蚁、蠼螋、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除捕食控制桔小实蝇外, 蚂蚁分泌物对桔小实蝇还有一定的驱避作用, 雌成虫在未经过分泌物处理的芒果上产卵量比处理过的多 5 倍 。 另外,有条件的果园可饲养青丝鸟、鸡、鸭等动物,直接取食落地果、地表的幼虫、成虫以及土里的蛹,减少桔小实蝇虫口基数,降低种群密度,达到防治目的 。

4.2 不育技术的应用

应用不育技术( sterile insect technique , SIT )防治野生实蝇, 是国际上最为先进和环保的做法。 有关 SIT 技术中,应用较为广泛和成功的是雄性不育技术和化学不育技术。 我国雄性不育技术的研究,主要在雄蛹辐照最佳时期和剂量、 遗传性别品系的建立、 不育雄虫在果园扩散距离等方面。 梁广勤等认为用剂量为 95 Gy 的60 Co进行雄性不育处理是有效的,不育雄虫的扩散距离为 140 m ;而胡建峰等研究发现不育雄虫的最远扩散距离可达 207 m ,田间存活期最长为 15 d , 与野生雌虫交配后产卵的不育率可达 91% ,释放控制效果较好 。 一定浓度的喜树碱、 甲羟基孕酮和虱螨脲等化学不育剂不仅推迟桔小实蝇产卵前期, 还可明显降低桔小实蝇平均产卵量,有显著的不育效果 。 Chen 等根据酪氨酸羟化酶的催化特性,研究利用 RNA 干扰技术,克隆了桔小实蝇的酪氨酸羟化酶( BdTH )的 cDNA ,得到 dsBdTH ,将其注射饲喂桔小实蝇,发现对其幼虫和蛹的表皮鞣质化有影响, 且导致大部分成虫羽化失败而死亡 。 有学者研究筛选了诱导雄虫不育的 RNAi 靶标基因,在喂食 dsRNA 后,桔小实蝇雄虫中靶基因( Boul 、 ZPG 、 dsxM 、 FZO 、 Gas8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严重影响雄虫的生殖能力,卵孵化率降低 60%~75% , 该项结果有助于基于 RNAi 的新型SIT 防控技术的研究发展 。

5 科学用药

科学用药是桔小实蝇暴发时的应急措施, 根据其发生规律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科学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环境友好型的农药,通过合理添加喷雾助剂,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减少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及防治效果。 在成虫发生高峰期, 选用 5% 高效氯氟氰菊酯 1% 阿维菌素或1.5% 甲维盐每周 1 次、连续喷药 4 次,相对防效达85% 以上 ;用 2.5% 溴氰菊酯乳油 100 mL/667 m 2或 5% 氯氰菊酯乳油 200 mL/667 m 2 , 在柑橘果实开始变色时进行树冠喷雾,每隔 10 d 喷 1 次,直至柑橘采收, 可有效阻止桔小实蝇成虫在柑橘果实上产卵,大量减少当年受害果数量,该法成本低、方法简便,可推广 。 另外,郭峰等研究认为紫茎泽兰、青蒿、 臭椿和菖蒲的乙醇提取物在浓度为 100 mg/mL时,对桔小实蝇成虫有较强的毒*作用,校正死亡率均为 100% 。

6 展望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学者利用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控制桔小实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各种防治措施均有其局限性。 性诱剂诱*对桔小实蝇的防治效果较好,是一种经济、安全的防治措施,但仅对雄虫有效,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蛋白食物饵剂虽对雌雄成虫都有引诱作用,但蛋白本身不具有*虫作用及缺少特异性,要发挥蛋白的防治作用必须与其他物质混配使用以增加蛋白的活性和持效期,如何改进蛋白诱剂配方以提高蛋白的引诱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 目前性诱*技术还存在诱剂更换频繁、 农户容易疏忽等问题,如何改进工艺,进一步稳定有效成分的挥发速度,是下一步的探索方向之一;桔小实蝇的发生、进化和危害均与寄主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某些具有引诱作用的植物挥发性物质或次生性物质有效成分的分离、鉴定及人工合成利用,并利用趋向性对目前引诱剂进行改良, 研制出对桔小实蝇雌虫有效的引诱剂将成为未来实蝇类害虫诱剂研究的方向;生物防治方面应在保护寄生蜂等自然天敌的基础上,对优势天敌进行大量繁殖和应用,以推进天敌产业化,从而达到较好的持续控制效果。

对桔小实蝇这种适应能力强、 繁殖能力强的害虫, 在做好检验检疫和虫情监测等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寄主植物的时空分布,再根据其在入侵 / 发生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综合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多种措施,互相配合,扬长避短,才能经济有效地控制其危害。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