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的角与鹿角不同,属于表皮角,完全由表皮角质层的毛状角质纤维所组成,无骨质成分。它们是空心的,着生位置也很特殊,在鼻骨正中,双角种类的两角呈前后排列,前角生于鼻部,后角生长在颌部,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有力武器。
犀牛共有5种,白犀、黑犀分布于非洲,都有两只角;印度犀、爪哇犀和苏门犀分布于亚洲,但只有苏门犀有两只角,印度犀、爪哇犀都只有一只角,也分别被称为大独角犀、小独角犀。白犀是体型最大的犀牛,它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后角较短,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
犀牛的性情十分凶猛,脾气出奇地暴躁,在原野里狂奔乱闯的时候,能碰倒碗口粗大的树,甚至无缘无故地向别的野兽挑衅,连大象也怕它三分,狮子见了也得退避三舍!
同鹿类一样,犀牛的角自然也是它们争夺配偶和保卫领地的武器。对于闯入领地的入侵者,它们就会以武力的方式去解决。两只犀牛先是“剑拔弩张”地四目相对,然后绷紧腿小步迈进,边走边把尾巴向上竖起,巨大的头摇摆着,角刺向空中,蹄爪抓着地面。犀牛在准备发起进攻时,则低下头,立双耳,摆出进攻的架式,用角去顶对方,甚至会把对方刺伤。
有趣的是,如果雌性犀牛接受了雄性犀牛的求爱,则通常会先用角使劲地刺雄性的肋部。雄性则柔顺地忍受着这种几乎要把它顶到地上去的爱抚,丝毫没有还手的意思。
劈刺具佳的“佩剑”18世纪末,匈牙利人对东方波斯人、阿拉伯人及土耳其人早期骑兵用的弯型短刀进行了改革,于剑柄上装配了一个弯月形的护手盘,在击剑时可以起到保护手的作用。后来,意大利击剑大师朱赛普·拉达叶利将它进一步改进,使它能在击剑运动和决斗中使用,并根据骑兵作战的特点,规定有效部位为腰带以上,这便成为现代佩剑的前身。奥运会比赛中所使用的佩剑是既能劈又能刺的武器,重量与花剑相同,长度要稍微短一点,剑条有刃有背,剑身横断面为梯形,剑尖为圆形,没有弹簧剑头。
牛类、羊类与羚羊类的头骨上都长有一对角,虽然形状各异,但都是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大多具有一定弯度,堪称动物世界中的“佩剑”选手。它们的角与鹿类、犀牛类的角都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通常在1岁以后长出,外边包着一层坚硬的角质套,套在骨质的角心上,并且随着角心的生长而扩大。角质套可以脱下,角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又叫“洞角”,长有“洞角”的牛类、羊类和羚羊类也因之被称做“洞角”动物。与鹿类具有的“实角”不同,“洞角”动物的角上没有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洞角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而且不更换角质套。
牛类一般雌兽和雄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角较小,而雄兽的双角通常非常雄伟,弯度相当大,如欧洲野牛、美洲野牛、野牦牛、大额牛、印度水牛和非洲水牛等。最大的牛角是印度野牛的角,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75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