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颏尖唇鱼介绍,尖嘴细长的是什么海鱼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3-04-16 18:51:43

大颏尖唇鱼介绍,尖嘴细长的是什么海鱼(1)

大颏尖唇鱼介绍,尖嘴细长的是什么海鱼(2)

漫展双飞翼,千里快哉风

------吴硕贤院士诗词探略

韩倚云

吴硕贤先生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建筑界与声学界培养的首位博士,师从建筑学界泰斗吴良镛先生,主要学术代表作有:《音乐与建筑》《室内环境与设备》《室内声学与环境声学》《建筑声学设计原理》。吴院士在父母影响下,自幼熟读诗书,书法学董其昌一路,造诣精深,“足下十岁即做诗,早于我二三年,至今二十余年,攻读专业之暇,仍不废吟咏,至深钦慕。”(叶圣陶·序《偶吟集》)。从专业而言,笔者研究流体传动与控制,虽与建筑学相隔甚远,却同属理工科学范畴,所谓自然科学原理相通,于是,笔者从吴院士诗作中获益颇多,深受启发;同时,吴院士与笔者的导师杨叔子先生在中科院同一学部,作为科学界的前辈,吴院士鼓励后学,诲人不倦。笔者在他们这一代人的培育下,慢慢成长起来。因而,从吴院士部分诗词中管见一二,强作解人。

科学与诗的融合自《诗经》始,在人民的劳动中拉开序幕。劳动创造了诗歌,也是劳动创造了科学,科学与诗本同源,同是人脑智慧的活动。诗经中的科技涉及到天文、气象、动物、植物、地理等知识。晋人陆机从《诗经》中选录的生物有250多种,其中植物有146种,动物有109种。诗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人对自然界细致观察时,托物咏怀,因事寄意,留下了许多科技史料,有些甚至是最早的或唯一的科技史料。当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诗中的科技时,这就是一个科学史的问题。实际上,诗中的科学,既是诗问题,又是科学问题,同时也是哲学问题。当然,诗句的经典结晶,是一些闪耀着理性火花的“警句”,尤其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沉积、为精英文化所激赏、已融入“大众交际语汇流”中的一些经典语句,更是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完美融合的产物。这一点,在吴院士的诗词中,尤为明显。

一、比兴警句与格物致知

“比兴”乃诗歌最基本的手法,比兴的思维支点是“格物致知”,乃古代朴素科学思维之原点。“格物”是观察、推究客观事物,“致知”是借以获得原创性知识。“比兴警句”乃“格致”科学思维的产物。

《甲鱼》

自披盾甲可防身,角鞘尖唇善咬人。

能缩能伸攻守备,却因饵诱吊丝纶。

以甲鱼作比喻,本诗明写甲鱼,暗写能自保又善咬他人之人,“能缩能伸攻守备”暗指此类人遇利则伸,遇害缩头,八面玲珑,伸缩自如。而最后一句“却因饵诱吊丝纶”,笔峰一转,直刺此类人之要害,因利而生出各种技能,也会因利而亡,足以警醒世人。足见作者对此类生物观察之细、认识之深,同时,又见作者对此类人观察之细、认识之深。

再如《卜算子·黄鸟》

黄鸟唱交交,小巧张飞翼。体态轻盈结阵飞,止息桑同棘。

黄鸟唱交交,衣着金黄色。更善经营穴与巢,直令人怜惜。

典出“交交黄鸟,止于棘。”、“交交黄鸟,止于桑”(诗经·秦风·黄鸟),以黄鸟起兴。黄鸟,即黄雀,生活于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带,秋季和冬季多见于平原地区或山脚林带避风处。雄鸟头顶与颏黑色,上体黄绿色,腰黄色,两翅和尾黑色,翼斑和尾基两侧鲜黄色;雌鸟头顶与颏无黑色,具浓重的灰绿色斑纹;上体赤绿色具暗色纵纹,下体暗淡黄,有浅黑色斑纹;除繁殖期成对生活外,常集结成几十只的群,春秋季迁徙时见有集成大群的现象。作者通过细心观察,而得到其最善于经营巢穴,反诗经之意而诗之。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兴,是作者“格致”科学思维的结晶。无怪乎,孔子曰: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将其作为普及自然知识的教科书来用。

广告

建筑声学设计原理

作者:吴硕贤 主编

当当

二、天工人巧,风格独特

《大学》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也是艺术进步的潜在动力,赵翼谓“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四川大学周啸天教授概括为:“或新于命意,或新于取材,或新于措语,或新于手法。”

创新,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笔者曾作中国科学史研究,发现:凡流传甚广之诗句,无不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关联。以唐代为例,诗歌兴盛于唐代,唐代科学技术及其物化成果,激发了唐代诗人文学艺术创造的激情和豪迈,并从而带给人们由造物、文境、艺趣乃至哲理的享受。如无河东技术的进步甚至革命,怎会有从建筑而生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由冶铸而来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由酿酒而出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等无数篇唐诗佳作呢?唐诗以“凝固的音乐”、技术的“活史料”及创造的“见证者”等生动的形式,反映、折射和记录着唐代技术发明、技术成就、社会影响等“科技的社会功能”多方面的内容。同样,元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标志,这也与元代中国科技高度发达相关,由于科学武器技术之尖端,使得元代领土直达欧洲。再观明、清科学史,可发现:科技并无实质性的进步,只是在前代科技水平基础上,做了一点继承,这也是明、清诗词历史地位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正因为诗歌内容与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密不可分,才有“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赵翼《论诗》),预支新意,则须天工人巧、风格独特。吴院士作为当代著名科学家,其诗作独特之处在于:映射了当代最高科技水平。

如其《相思》

君住江之北,吾居地尽南。

悠悠思念苦,量子互纠缠。

“量子纠缠”乃当代科学家们努力研究的科学现象,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特色。以“量子纠缠”来形容思念之苦,新于手法,可为吴院士的专利,跳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表达手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量子纠缠”这一科学现象熟练之程度,也反映了当代科学的最高理论水平。

再如《浣溪沙·宇宙与人》

偌大恒星一点银,天河旋转裹星云,茫茫宇宙望无垠。

吾辈区区诚缈小,与之相比等纤尘。然穷四极是思心。

则是新于取材。前面四句写所观之现象,结句升华主题,点明人的思维是无穷的。诗人的思维触角不仅伸向了人性的深处,还伸向了浩瀚的太空,表现了当代人上天入地的探索精神。古代的边塞诗,把诗词写向大漠,是对诗词题材的开拓,而当代诗人科学家们,正在尝试,用手中掌握的科技知识,把诗词写入太空,是对诗词题材的另一大开拓。

再如《卜算子·荡秋千》

仕女荡秋千,物理何曾识?实践居先理论迟,探索知规律。

踏板与麻绳,固有存频率。外力如谐固有频,轻燕张飞翼。

则是新于措语。物理与诗融合得如此之妙,与“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仕女未必懂物理,而于实践中,先发现了此规律,所谓:世间大多道理,多出自不读书人之口。后来的科学家,用理论证明了此规律。最后两句,则是升华主题:做事情须依物理规律,才会事半功倍,轻如飞燕。

再如《反馈》

遵循控制论,反馈助功成。

事业凭纠错,机能藉益精。

行为经此巧,目的赖之明。

信息如无返,何来慧眼灵。

则是新于命题。反馈是控制学术语,在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系统的输出成为输入的部分,反过来作用于系统本身,从而影响系统的输出。根据反馈对输出产生影响的性质,可区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前者增强系统的输出;后者减弱系统的输出。作者此诗,显然不是讲控制学理论。而是利用掌握的控制学知识,来抒发艺术的情感。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情感,主体表征是“抒情、言志”的,不是言理的,更不是言“科学”的;于是,诗人有第二句“反馈助功成”,而“事业凭纠错,机能藉益精。”则是一妙对,短短十字,把反馈的本质表达的透彻至极,同时,深一层的意思:亦把处事的方式表达的透彻至极。整首诗,道出一个行事方法,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似,提出了一个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三、启后的哲学思维

当代的诗作,或记录当代历史,或给当代及后人以科学的启发,来点亮后代科学家的灵感。“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便是一个科学预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以深厚的科学基础为积淀,预支后代科学现象,在吴院士的诗中,也很多见。

《拓碑》

笔书原墨字,刻石变阴文。

纸拓成名帖,已萌印刷魂。

精于书法、又精于科学的科学家,以其独特的敏感性,早已发现中国印刷术的萌芽,来自拓碑,那么此诗,给后人以何启示呢?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再如《房车》

房车驾起八方游,欲住随停甚自由。

真比帐篷还便当,发明专利属蜗牛。

乃当代一新事物,尾句“发明专利属蜗牛”,可谓石破天惊,更启发科学家重视仿生学。笔者在研之《外骨骼机器人》,其仿生学原理乃甲壳类昆虫之生理机能。在不久的将来,房车会不会成为普遍现象?我们又会从各种昆虫的仿生学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再如《神窗》

我家墙上一窗开,洞向五洲和九垓。

人事联翩风景异,画图焕彩乐声回。

能寻古迹知前史,可探幽微预未来。

此牖神奇何物什?聪明孩子用心猜。

可谓浮想联翩,用吴院士的诗中的句子“能寻古迹知前史,可探幽微预未来。”是一个科学家诗人的真实写照。

诗歌以其精炼的体裁方式、以其最达于人心的情感特色,传承科学史,更传播着科学。吴院士的诗词,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以理为筋骨,已拓展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共同演绎出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篇。其诗中的不少警句,都闪耀着科学思维的理性之光,是诗性思维与科学思维完美融合的产物。

笔者管见,难免挂一漏万,对吴院士诗词中的科学思维更欠深入探索,难以深度理解其辐射出的“人文效应”磁场。

未经平台与作者许可,其它媒体与刊物不得刊载!

作者邮箱:yiyunxuan2017@126.com

大颏尖唇鱼介绍,尖嘴细长的是什么海鱼(3)

韩倚云 河北保定人,现居北京市海淀区。工学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航天宇航技术、人工智能、工程可靠性、诗词与科学。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国标委冶金分会副主任委员。


作者/韩倚云 编辑/章雪芳 校对/冯 晓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