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也喜欢渲染鬼,比如蒲松龄借《聊斋志异》写鬼话鬼事,不过是借着鬼怪,来讲人话人事,其中却又包含着惩恶劝善的朴素价值观。
正因为以上种种,“鬼”的存在,才会在古人心中根深蒂固,甚至非常依赖。而明白了其中套路,今天的我们,才不会为那些流传至今的迷信手段所惑。
事实上,小编认为,古代鬼文化的出发点,其实还是帮助现实社会中的古代百姓过好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一切,都是为了活着。其迷幻色彩和现实意义,也终将会被社会的发展所消解。
比如,灵魂不死,让位于科学;善恶报应,让位于法治;求福避祸,让位于更好的社会制度;鬼怪的震慑力,让位于完善的价值观建设;即使是最富有娱乐性、文学性的鬼怪故事创作,也会让渡一片领土,给那些更扎根于现实土壤、更积极乐观的文艺作品。
而农历七月,终将会随着时代进步,成为民俗意义上“慎终追远,谨始怀来”的纪念时段。在其间,此世离开我们的亲朋好友,并未走远……他们住在我们心里,而非寄托在庙堂的香烟和路边的纸灰中。
图文来源:中国反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