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骄阳似火,防晒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防晒的重要性,防晒服、遮阳伞、防晒剂(防晒霜)……各种防晒方式层出不穷。然而,关于防晒的谣言和误区也开始萌芽和滋长。
误区1 防晒引发维生素D缺乏?
众所周知,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3,促进钙在骨骼上的沉积。那么防晒会不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进而影响钙吸收呢?网上也流传着 “涂了防晒剂会导致缺钙”的说法。这让很多人在防晒还是要钙两个选项之间左右为难。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李远宏表示,通常防晒剂是有时效的,其防晒效果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因此即便将所有裸露的部位都涂抹了防晒剂,也无需担心会导致维生素D3缺乏。
误区2 穿防晒服不需涂防晒剂?
商场中的防晒服款式多样,轻薄、透气的布料再加上防晒的标签,让它们看似成为了炎炎夏日的完美选择。很多女性认为穿了防晒服就无需涂抹防晒剂。但是,穿了防晒服当真可以高枕无忧吗?
“并非所有材质的织物都有良好的防晒效果。”李远宏告诉记者,市售的轻、透防晒衣物起到的防晒效果十分有限。因此,穿防晒服再配合涂抹防晒剂才是科学的选择,尤其是长时间在户外的人更要这样做。
紫外线防护系数(UPF)是评价织物防晒性能的指标。UPF值越高,防护效果越好。当UPF值大于40,且紫外线的透过率小于5%时,可称为防紫外线辐射产品。购物时要认清,没有这个标识就不是正规的防晒衣。
误区3 防晒剂一些成分对身体有害?
氧苯酮是大多数防晒剂中的主要成分,网传氧苯酮是“最毒”的防晒成分,可导致内分泌紊乱,会引起性早熟、肿瘤和其他疾病。
“在研究中防晒剂的用量比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用量高太多了。”李远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人体的皮肤面积约为1.7平方米,每天4次以2毫克/平方厘米涂抹75%的皮肤,每天用量总共为100多克,几乎为2~3瓶防晒剂的量,显然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每天会涂抹这么多。
李远宏指出,日常防晒的防晒剂用量在0.5毫克/平方厘米即可,脸部用量约与花生粒大小差不多。由于防晒剂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成膜以产生防晒效果,建议出门时提前15分钟涂抹,每隔两三小时重复涂抹。
炎炎夏日应如何防晒
只要防晒得当,夏天依然可以在阳光下自由穿行。那么,具体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山西大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刘勇进行了梳理。
规避性防晒
通俗来说,规避性防晒就是避免在紫外线过强的情况下出行。一天当中,中午时分紫外线最强,而一年当中晚春和夏季则是紫外线最强的季节。海拔越高,紫外线越强。海边沙滩、雪地、城市高层建筑的墙面或玻璃幕墙、汽车窗玻璃、地面硬化如沥青、水泥路都会反射紫外线,从而增加紫外线的强度。建议大家,室外活动要注意规避紫外线强的时段和地点,必须外出时尽量在树荫、山坡阴面从事户外活动。简单的规避措施,效果比几百元钱的防晒霜还给力。
遮挡性防晒
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的太阳伞防晒效果好。通常,衣服的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防晒效果越好。其实,夏天很多人常穿的那种清凉、轻薄的衣服基本没什么防晒能力。建议选购UPF大于25、紫外线透过率小于5%标识的织物产品。
化妆品防晒
一般室外活动,使用衣帽、伞、太阳镜等遮盖性防晒,尽量避免体表直接暴露于阳光下,并根据所在地区、季节、当日阳光强度和室外活动时间长短选择适当的防晒类化妆品。防晒化妆品涂抹后产生防晒效果需一定时间,一般在出门前15分钟提前涂抹产品,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食指头大小量足够一次涂抹全脸。全身曝光部位均需涂抹防晒产品,包括面部、脖子、露出的上下肢等,总之露得越多,需涂得越多。此外,紫外线也会导致毛发干枯粗糙,失去弹性和光泽,头发上可喷防晒产品。
特殊人群咋防晒?
婴幼儿、老年人、孕妇这些特殊人群应该咋防晒?
婴幼儿:婴幼儿需要合成紫外线帮助皮肤转化维生素D,故应适当接触阳光,但需避开紫外线强的时段(早上10:00到下午4:00)。即使涂抹了防晒产品也不宜在强烈的阳光下活动。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当儿童在阳光下的影子长度短于身高期间,是紫外线强度高的时段,都不宜室外活动。
老年人:老年人属于骨质疏松高发人群,需适宜的阳光照射以保证足够的钙、维生素D。不过,合理的防晒措施可减缦皮肤衰老,并有效预防皮肤肿瘤的发生。因此长时间在阳光下活动,仍需采取一定的防晒措施,具体防晒化妆品的选择与一般成人无异。
孕妇:*期间,妈妈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很大的改变,发生黄褐斑或其它色素性疾病的风险升高,因此妊娠过程中更需要防晒。防晒产品使用方法同正常人,但防晒剂配方应更加简单,一定要购买正规渠道的防晒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