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毒素是蛋白质的碎片——多肽。以眼镜王蛇为例,其毒液中的快速致死成分是α-神经毒素。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存在交界处,突触前神经元在电信号的刺激下会释放乙酰胆碱,后神经元上的蛋白质——乙酰胆碱受体会将分子信号再次变为电信号,完成向下一段传递的接力。α-神经毒素的功能就是与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让其无法产生电信号,从而麻痹肌肉,导致呼吸与心脏功能停止死亡。
而蜜獾的DNA中有一个特殊的突变,使其乙酰胆碱受体变得小了一圈,于是α-神经毒素就像一辆全尺寸SUV非要停在升降车位中一样异常困难。虽然还是有抑制作用,但威力大减,不足以致死了。
而消除其它多肽分子则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原则上人类也是可以通过分泌抗体与多肽分子结合令其失活来解毒的,但是我们多数人毕竟一生都不会遇到一次蛇毒,自然也就没有对蛇毒的免疫记忆,被蛇攻击后还没来得及分泌抗体,细胞就已经被融化了(当然你得通过阻止受伤肢体血液循环挺过心肺功能停止这一关)。
但蜜獾基本上都是三天一小咬,五天一大咬,它们体内聚积着大量对抗蛇毒的效应B淋巴细胞,一旦有蛇毒侵入,这些细胞就会快速反映,分泌出对应的抗体中和蛇毒。
一力降十会可见,想要对抗蛇毒并不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事情,如果某体型不落下风的哺乳动物为生活所迫,一定要与毒蛇下面对决的话,是有能力进化出足够的“毒抗”的。事实上自然界就有蜜獾、猫鼬、刺猬和猪四种动物都具备相同的,小号乙酰胆碱受体基因,它们都是能与蛇下面刚的好手(二师兄:没想到吧!老猪能抗天河弱水,区区蛇毒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