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和亚口鱼类等,味蕾则从头至尾地广泛分布于体表,甚至在鲇鱼的触须上也分布着大量的味蕾。在多数四足动物类中,味蕾集中分布在舌、颚的后部,但也有所不同。两栖类的味蕾分布在口腔顶部、舌和腭的前部,爬行类和鸟类只存在于咽部,舌上很少。尤其在鸟舌,其前部已角质化,完全没有味蕾出规,哺乳类的味蕾集中在舌上,此外在软腭、会厌与咽部黏膜的上皮内也有味蕾分布,因此,当啤酒穿过人的喉咙时,喉咙部位上感知水和二氧化碳的味蕾便感觉到啤酒的鲜味。
成年人一般有大约9000个味蕾,舌表面的味蕾每天按一定比例蜕化,新味蕾则一个个从舌皮细胞上诞生。暴露在外的味蕾,由于频频接触高浓度化学物质而常常受损,用鼠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每隔大约10天就有新味蕾代替蜕化的旧味蕾登场,不断问世的新味蕾,其目的是永久维持味觉功能。
构成味蕾的味细胞尖端部位是微绒毛状结构,味物质与之结合后刺激味细胞,随后味细胞通过突触神经元的媒介与味神经对接。来自味细胞的传送物质,通过味神经末梢感知并传送信息,味信息就是通过味神经传到大脑的。
味觉感受在食物的最初挑选以及取食动机的形成上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所有哺乳类的舌头都像人类一样,对味觉那样敏感,观察一下犬的饮食状态,就会知道,犬对好吃的东西的品尝主要不是用舌头,而是用鼻子。
犬的味觉极差,虽然可以感觉酸、甜、苦、辣等,但几乎品不出食物的味道。吃东西时很少咀嚼,几乎是“罗囫囵吞枣”,所以人们见到犬狼吞虎咽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那是因为食物的味道好的缘故。其实,那是由于食物散发出的鲜美的气味的缘故。犬并不是通过细嚼慢咽来品尝食物的味道,而主要是靠嗅觉和味觉的双重作用来鉴别食物的种类、新鲜或腐败。
“七嘴八舌”
哺乳类的舌表面覆以黏膜,可分为舌根、舌体和舌尖三部分,舌根、舌体与口腔底相连,仅舌尖游离。舌里面有三个方向排列的横纹肌,再加上口腔外部肌肉精密而稳固的支持,因而可在纵向、横向等各个角度灵活转动,使这个“软塌堝的小东西”成为“多才多艺”的重要器官。
对于草食动物如鹿、牛等来说,舌是它们的取食器官,灵活的舌头能自如地将植物或草料卷入口中,家牛的舌头比家马的舌头要宽而尖,在舌的背面中央,有一个椭圆形的隆起,还有很多“乳头”分布在舌背部隆起的两侧,这些“乳头”已经变得很硬,称为“乳头”的角质化。
世界上身体最高的动物——长颈鹿,其舌头也很长,可达60厘米。这样,它就能把树上的嫩枝嫩叶卷住,吃起来很方便。它的近亲——霍加狓也有类似的长舌头,能自由伸缩,加上颈部也比较长,在采食时就相当灵活和方便了。不过,在食蚁兽、穿山甲等以蚁类为食的动物面前,长颈鹿就相形见绌了。
穿山甲的头为圆锥状,上面长着一对小眼睛,一对辦状而下垂的小耳朵和一个像笔管一样尖尖的、张不大的嘴巴,但舌头的长度可达20多厘米,超过身体长度的一半,能伸出来的部分也有10余厘米,前扁后圆,柔软并能灵活地伸缩,非常适合舔食蚂蚁,在它的舌头上还分泌pH值为9~10的碱性黏液,可以中和食物中的蚁酸和适应栖息地的酸性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