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技日报4月8日报道:北京时间4月9日,由太阳和月球联袂出演的日全食“大片”将在北美洲上映,据悉,此次日全食带将跨越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境内的大片陆地区域,当地人或能观看到最长4分28秒的日全食过程。
(图源:物理学家组织网)
日全食是一种罕见而壮观的天文现象,当月球经过太阳正前方时,地球上的观察者能够看到太阳被完全遮盖的景象。
这场“天文秀”为科学家提供了一场难得的“科研盛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副局长帕姆·梅尔罗伊在近日关于日全食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日全食提供了“难以置信的科学机会”。美国要到2045年才能再次看到如此规模的日全食,因此NASA和很多科学家都在全力以赴。
梅尔罗伊表示,日冕通常不可见,但当月球从太阳正前方经过并遮挡它时,日冕将“以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可见。日冕正在发生一些科学家还不完全了解的事情。
日冕异常的高温迄今仍是科学界一大谜团。光球层温度可达5500℃;色球层温度从6000℃降至4000℃;而日冕温度却高达1000000℃—2000000℃。
密歇根州立大学艾布拉姆斯天文馆馆长香农·斯莫尔指出,日冕最底部大部分区域是很多太阳活动发生的地方,在日食期间,比使用专用仪器遮挡太阳中心时更清晰可见,为研究日冕和太阳活动提供了“黄金机会”。
“追日”飞机在15000米高空收集关键数据
另据红星新闻报道,美国宇航局(NASA)计划在日全食期间使用WB-57飞机和三枚探空火箭,在北美上空追逐日食,进行科学观测。
WB-57飞机将全程在日全食路径内飞行,收集太阳数据(图源:红星新闻)
这些高海拔飞行旨在研究太阳的外层大气,即日冕,以及电离层的电学特性,以增进对太阳和大气动力学的理解。飞机上搭载的科学仪器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准确地测量日食,并收集有关日冕的温度、化学成分以及日冕质量抛射的数据。这些信息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日冕的结构、太阳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并可能帮助寻找靠近太阳运行的近太阳小行星。
WB-57飞机将在约15240米的高空飞行,这使其能够避免因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而错过日食。此外,由于飞机可以以大约740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能够将日食的全食时间延长约25%,达到约6分22秒。这将使科学家能够获得更长时间的观测数据。
日全食还将为科学家提供研究地球上层大气,即电离层变化的机会。NASA日食项目经理凯利·科瑞克表示,这项研究很重要,电离层中的干扰可能会导致GPS和通信出现问题。
电离层是地球大气层与太空相接的地方,它受到太阳的影响,太阳白天会给那里的粒子“充电”。NASA的3枚探空火箭将在日食前、日食期间和之后从弗吉尼亚州发射,以测量电离层中出现的变化。
探索对人类和动物的影响
日食期间,人们注意到地球动物曾出现过一些令人震惊的行为:长颈鹿开始奔跑,公鸡和蟋蟀突然开始鸣叫。此外,动物对温度和风的敏感性也会在日食期间显著下降。
美国康奈尔大学鸟类学研究员安德鲁·法恩斯沃斯计划利用天气监测雷达探测飞行中的鸟类,研究日食对鸟类的影响。他表示,在2017年8月美国上次日全食期间,科学家观察到“四处飞行的动物数量下降”,日全食扰乱了昆虫和鸟类的日常活动,但没有引发常见的动物夜间行为,如鸟类迁徙或蝙蝠乱飞。这一次,鉴于日全食发生在4月,鸟类可能更容易在此期间迁徙。
关于日全食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教授唐纳德·雷德尔迈耶3月25日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卷》双周刊上发表研究报告称,在北美上一次日全食期间,美国致命车祸的数量明显增加。
此外,还有40个公民科学项目将围绕日全食开展。从使用手机应用程序记录温度和云量,到记录日食期间的环境噪音,整个日全食期间,人们将从各个层次不同角度充分享受这场“科研盛宴”。
我国可看日全食要到2034年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说,当日全食发生时,天光会忽然变暗,环境温度也会略微有所下降,还会感到有些许凉意,大概几分钟的时间,白天几乎变成黑夜,几分钟过后,当月球的黑影缓缓移动,太阳逐渐又显露出它本来的光芒。
(图源:海客新闻)
对于我国的天文爱好者来说,虽然无法直接观测到本次壮观的天文现象,但感兴趣的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平台或现场摄影师的精彩图片来了解这一盛况。有条件的可赴美加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追日者”们一起观赏这场天文大戏。
修立鹏表示,我国上一次看到日全食是2009年7月22日,下一次则是2034年3月20日,不过只有新疆、西藏和青海的少数地区,在日落前赶上一点尾巴,观测难度较大。而2035年9月2日上午,发生的日全食则非常值得期待,其全食带经过西北、华北和北京市区。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