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滑动
▲ 图1:装满物资开往重庆的民生货轮;图2:囤积在宜昌码头的抗战物资;图3:宜昌大撤退终点——1944年重庆朝天门码头。图/网络
短短40余天,滞留在宜昌的数十万人员已运输一空,战略物资也输送大半。这次“宜昌大撤退”,成功保住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命脉和大批人才。晏阳初先生,特将之比作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最美不过人间烟火
当一切喧嚣落幕,留在宜昌的,依旧是滚滚长江水,和街上轮番飘过的花香。
或许在宜昌人的心中,过往的一切并没那么重要,眼下的闲适生活,才是最值得留意的。
因为濒临长江,承接入川、出川的各种物资,码头是宜昌人最常见的工作地点。因而宜昌人的饮食习惯,也颇有些火辣的码头特色。
类似于川渝,辣同样是宜昌食物的底色。宜昌的清晨,是红油小面味儿的。一大早,宜昌街上的小面馆,就在门口支起大锅,大块的骨头在锅里上下沉浮,散发出香浓的味道。不一会儿,门口就排起长队,只为等待一碗酥麻飘香的红油小面。
不同于川渝的红油小面,碗中只有面,宜昌人煮小面时,往往会撒上一把煮好的黄豆,添加几块牛肉,或是加一勺肥肠,最后淋上一勺红油,将一碗面装点得尤为丰富。
如果说,一碗热腾腾的红油小面,温暖了宜昌人整个冬天,那么宜昌的夏日,则有凉虾送来的清凉。
由大米浆做成的凉虾,有着半透明的琥珀色质地。将其放置在红糖水中,翩然翻飞,在碗中掀起微微波澜。再加些鲜艳的果块,将凉虾衬托得更为可爱。
在宜昌的夏日,喝上一碗凉虾,也就意味着凉夏。入口时,清凉的红糖水一马当先,率先清去肠道内的溽热;接着爽滑的凉虾,在齿颊间弹跳几下,便头也不回地滑入腹中;最后甘甜的水果,顺势而上,一举填补了齿颊间的寂寞。
红油小面也好,凉虾也罢,对于看惯风云的宜昌人而言,只有生活气才是宜昌的最佳注脚。
- END -
文丨莺时
图编 | 陶子
地图编辑 | Papri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