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描述彗星的欧洲版画(图片来源: 作者供图)
那么彗星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成为了“扫把星”呢?
彗星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扫把星”的?
彗星是太阳系中一种云雾状的小天体,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个部分。彗核是中央比较明亮的部分,它实际上是由石块、尘埃、甲烷、氨所组成。它体积不大,一般和地球上的小山差不多,是个名副其实的“脏雪球”。当彗星这个脏雪球飞向太阳时,由于太阳风的作用,彗星表面的冰会蒸发成气体,与尘埃粒子一起同绕彗核形成云雾状的彗发,它与彗核合称彗头。彗发又散射阳光,便形成了闪烁着淡光的彗尾,彗尾只是很稀薄的气体和尘埃,一般总是朝着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有时尾巴会分叉变成两条以上。
与古代西方长期以来都将彗星当作一种大气现象不同,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很早就认识到彗星是一种比较奇特的天体,并且还给不同外观的彗星起了不同的名字,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彗”。在汉语中,“彗”字本义就是扫帚,《说文解字》有“扫竹也”,《广韵》作“帚也”。当彗星飞过天际,拖曳长长的尾巴,就像平时使用的扫帚一样。“彗”字和彗星的特征非常契合,也十分的形象,因此人们有时也称其为“扫把星”。
△甲骨文中的“彗”字(图片来源: 作者供图)
由于大多数彗星并不是周期性彗星,它们只是“匆匆过客”,在绕太阳转一个弯后,就再也有去无回了,所以人们常把彗星称为太阳系里的“流浪者”。而且彗星的运行轨道极不稳定,当它经过较大行星的附近,就会受到行星引力的影响,运动速度和方向便会发生改变,所以行踪也非常诡异。
1682年8月,一颗明亮的彗星拖着长尾巴横空出世,当时26岁的英国天文学家哈雷(Edmond Halley,1656-1742年)通过对它进行跟踪观测研究得出预言,这是一颗周期约为76年的彗星,所以它将在1758年年底或1759年年初会再次出现。哈雷去世16年后,他的预言果然应验,为了纪念哈雷的贡献,人们以他的名字命名这颗彗星,这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
其实,早在哈雷之前,古代的不同文明都曾对这颗彗星有着非常详细的记载,只不过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它们是同一颗彗星,没有像哈雷那样从中探寻其科学规律。
△巴比伦泥版中对哈雷彗星的记载。这块使用楔形文字书写的泥版,记录了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63年之间的天象,其中包括一次哈雷彗星出现和消失的记载,观测日期大约在公元前164年9月22日至28日(图片来源: 维基百科)
在司马迁《史记·秦始皇帝纪》中曾记载有一次哈雷彗星,其中提到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将军骜[ào]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他们将这次哈雷彗星的出现,与大将蒙骜和夏太后的死亡联系了起来。
△《史记·秦始皇帝纪》中对哈雷彗星的记载(图片来源: 作者供图)
行踪不定的彗星在空中不时地来回游荡,被古人看作为诡谲的异常天象。加之彗星的形态外观、出现的位置都各不相同,恰好满足了星占学对异常现象进行多样性解释的需求,成为了难得的占卜对象,彗星也就成为了一种不祥的征兆。
《左传》有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周内史叔服曰,不出七年,宋、齐、晋之君,皆将死乱。”就是说在公元前613年,有一颗彗星出现在了北斗的位置,内史叔服便预言,在七年以内,宋、齐、晋三国的国君,都将死于混乱之中,其后果然应验了。当然,由于当时诸侯国众多,星占家总是能找到相应的应验事件,来回应当初的预言。
对彗星的科学观测为它洗刷“冤屈”
虽然主要出于星占目的,但古人对彗星的观测和记录也是十分详尽的。例如马王堆出土帛书的彗星图,就绘有二十九种不同的彗星图形。图中的彗星形态被明确地绘成彗头与彗尾两大部分。彗尾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彗尾的条数为一至四条不等,这是对诸多彗星尾部状况认真观测后的真实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