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雷的认识有哪些,关于雷的小知识

首页 > 自然 > 作者:YD1662024-12-17 08:16:36

来源:中国气象报

作者:张艺博 梁涵洲 张明禄

关于雷的认识有哪些,关于雷的小知识(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只有夏天打雷吗?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中,痴情女子用“冬雷夏雪”形容至死不渝的爱情。

是否如古人所认知,雷电只发生在炎炎夏日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了解打雷的先决条件——充足水汽及强烈的对流活动。由于我国独特的季风性气候,夏季海上吹来的东南风送来了充沛水汽,同时地表温度较高,局地强烈对流使大量暖湿空气猛烈上升,雷阵雨便形成了;但在冬季,受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打雷。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其他季节打雷是不会发生的事,如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正是由春雷而来。春雷作响之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一声春雷唤醒万物复苏,天气也由寒转暖。

只是相较于夏季的小尺度强对流天气引发的雷电现象,春秋冬季先天条件不足,需要大范围天气尺度系统形成不稳定条件。若当日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遭遇较强冷空气南下,二者相遇,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雷电也会形成。

总的来说,我国以夏雷为主的特征主要是受到季风气候及太阳辐射的影响。在大陆另一端的欧洲以及大洋彼岸的北美洲一些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的国家,冬雷则十分常见。因而若古人有幸远渡重洋,大概便不会用“冬雷”起誓了。

从天之鼓到人工避雷

在我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字中,就已有了“雷”字。至于“电”字,在西周的青铜器上也已出现了。

由于古人对雷电不了解,对其有恐惧和疑惑,甚至将雷电比作神。古人认为,雷电是上天之怒。从汉代开始,人们以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理论来解释雷电现象,如西汉《淮南子·天文训》提出,“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东汉王充对雷电作了研究,在《论衡·雷虚篇》中驳斥“雷为天怒”的说法,认为雷与电不过是“一声一气”而已。这些是古人直观的、朴素的猜想。

出于防灾本能,古人想出了不少避雷的法子。据《唐会要》《苏氏演义》等记载,汉代的古建筑柏梁殿遭火灾,因此,有人建议,把瓦做成鱼尾形状(叫做“鸱尾”或“蚩尾”)放于屋顶,就可以防止雷电引起的天火。鸱尾上有铁丝一类的引线,打雷时可以将雷引到地下。这可谓我国古代避雷针的雏形了。除了鸱尾,还有“雷公柱”等避雷手段。

古人甚至还建造了避雷室。南朝刘宋的盛弘之在《荆州记》中记载:“湖阳县,春秋寥国樊重之邑也。重母畏雷,为石室避之,悉以文石为阶砌,今犹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雷电的认识不断加深,避雷针等防雷装置得到广泛应用,但古人对雷电的奇思妙想仍让人深深佩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