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县文明办、市场监管局、卫健委、商务局和文旅体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霍山县推行公勺公筷的通知》,县食安委办、县文明办、县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关于在霍山县全面开展文明餐桌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决定将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和餐饮行业作为示范者和推动者,引导居民以“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健康生活”为主题,全面开展文明餐桌提升行动。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戴口罩、勤洗手、减外出、少聚集成了大家的共识。随着疫情风险的逐步缓解,因经济发展和工作生活的需要,亲朋好友会时而不时、隔三差五地围桌合餐、共享美食,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不仅成为传染新冠病毒的重要途径,也给幽门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病菌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据世卫组织和权威专家分析,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不使用公筷公勺的饮食习惯已然成为危害人们的健康*手之一。
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号召倡议下,推广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舌尖上的防疫战—公筷行动”正潜移默化地成为全民科学用餐新亮点。所谓“公筷行动”,主要是倡导“一分二公三自带”,“一分”意为鼓励集体食堂推行自助餐、分餐制;“二公”意为倡导集体聚餐时,在餐桌上摆放公勺公筷;“三自带”意为订购外卖快餐和外出游玩时自带筷子,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说起筷子,四千年多前的中国人便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兄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配成双;酸甜苦辣千般味,先让他们第一尝”,在科技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人一天三餐所用的筷子,因经济实惠、运用自如,仍然在饮食文化中独树一帜,以无以伦比的身价,始终是餐具中的宠物。
中国是公认的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据说商朝时,妲己妲己为了讨好纣王帝辛,用玉簪作为筷子夹着食物送到他的嘴里。《韩非子》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古“箸”即为今“筷”,说是太师箕子看见纣王使用象牙筷便预知天下将有大祸降临。这虽是因纣王生活奢侈而引起朝臣产生亡国之忧的陈述,但却从“象箸”所引起的宫廷事件中,为筷子的存在提供了最有价值的文史资料。“夏商西周到春秋,齐楚燕韩赵魏秦”,商纣王为商代末朝的君主,在位时间约为公元前1075年至公元前1046年,以此推算,我国三千多年前便出现了精制的“象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人的第一双筷子。传说公元前2000多年,大禹治水带领人们与风浪搏斗,一次来到一个岛上,架起陶锅煮肉,因为烫手便砍下两根树枝,将肉从热汤中夹出,既不沾油也不烫手,于是大禹便采用这种方法吃饭,大家纷纷效仿,久而久之,都熟练地掌握了使用细棍夹食物的本领,细棍逐渐演变为筷子。
筷子有很多种名称,先秦时期称为“梜”,商纣时期称为“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筯”。“筷”字最早出现于明代,因“箸”与“住”谐音,江湖行船喜“快”忌“住”,故改“箸"为“快”,又因所用材料多为竹,便在“快”字上加个“竹”字头。据说也与避讳明朝皇帝朱姓有关,因文字狱忌讳繁多,“箸”与“朱”谐音,故改“箸”为“筷”。“筷”象征快乐、迅速、顺利,而被后人接受并代代相传。
在人类文明史上,筷子的确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祟的科学发明。众所周知,筷子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作为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筷子都能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能合能分、能夹能拨、能挑能拣,五根手指配合默契,并带动手腕、手掌、胳膊、肩膀几十个关节肌肉的活动,长期使用筷子,能使人心灵手巧、思维敏捷。
筷子不仅功能奇特,而且形简意丰,暗藏着中国人对自身发展、与他人相处和与自然相处的科学认知。标准的中国筷子长七寸六,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用筷子的五根手指,代表人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筷子一头是圆的,一头是方的,代表天圆地方、天长地久,天为阳地为阴,圆为阳方为阴,人为天地万物之灵,人的手握在筷子上,是天地人三合,表明做事要有原则、棱角分明,处人要会变通、游刃有余;两根筷子叫一分为二,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包涵两个对立面;一双筷子叫合二为一,表明孤木难支、孤掌难鸣,二人同心、其利断金,阴阳平衡、齐头并进,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
筷子不仅是餐具,而且是艺术品,是礼尚往来、情感交流的媒介。能工巧匠们常在筷子上题词、刻诗、烙画、镶嵌和雕镂。刻上美好祝福的文字或图案后,筷子便被视为吉祥之物成为馈赠佳品,代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心愿。送老人,寓意快快乐乐、健健康康;送新人,寓意珠联璧合、快生贵子;送孩子,寓意快快长大、学业有成;送商人,寓意合作愉快、互利双赢……
在餐桌礼仪中,筷子也有不少约定俗成的禁忌和易被忽略的缺点,比如忌讳一长一短、用筷指人、击盘敲碗、以筷抢食、游筷寻食、筷插于碗等等……竹木筷子使用频率高且长期洗涤,导致筷子含水量大,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应该经常消毒和更换;有的一次性筷子质量低劣会诱发慢性病,过期一次性筷子含致癌物黄曲霉素,生产消费一次性筷子使森林资源急剧下降,引发“温室效应”等等。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中国人幼年学习用筷之时,便是待人接物、增长见识的启蒙之时,学用筷和学站、学走、学说话一样重要。作为中国人,的确需要学以致用和引以自豪,但传承创新、推陈出新是不是更应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呢?
目前,由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受制于传统观念,“公筷行动”尚未形成合力,离落地见效还有一定的距离。新形势新任务面临新挑战,作为餐桌文明的重头戏,“公筷行动”已然是拒野味、不浪费、摒陋习的代名词,使用公筷既体现自身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负责。如果说筷子的“前世”主要是传承饮食文化的有效载体,那么“今生”应该同时成为阻断病菌传播的有力武器!
餐桌举止非小事 、公筷公勺见公德。“公筷行动”是科学健康的生活体验,是打赢“舌尖上的防疫战”的迫切需要,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人人倡导用餐“新食尚”,人人争当公筷“代言人”,主动成为“公筷行动”的践行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展示“文明霍山、健康霍山”新形象!
信息来源:霍山县数据资源管理局 (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