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培根院士: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 文章来源:新华网思客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技能,实际上也彰显了某种人文精神。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在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今天想谈谈我对批判性思维朴素的理解,因为我没有能力从学理上谈。批判性思维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批判性思维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请看他的话,“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批判性思维,包括当时对资本主义世界,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没有批判性思维实际上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并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西方学者都给予马克思的批判精神高度评价。
法国学者德里达有一段话: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某种精神是指什么?就是指批判精神。西方学者还跟我们不一样,他们并不一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是都看到了马克思批判精神的价值。他还讲,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的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
所以我认为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的重要思维方式,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精神。有些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若对批判性思维还有疑虑,就请记住一句话:没有批判性思维就没有马克思主义!
2
批判性思维与理性
理性这个概念由西方学者最先提出。亚里士多德讲理性比任何其他的东西更加是人;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据理性原则而具有理性的生活。批判性思维肯定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批判性思维必定要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如果批判不讲逻辑,那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我们还需要独立自由的精神,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
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一种思维技能,实际上也彰显了某种人文精神。西方学者提倡的理性也有值得我们借鉴汲取的东西。我们学校邓晓芒教授是著名的哲学家,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是很深的,他讲到西方理性的两大原则:一是逻各斯原则,强调逻辑的规范性;另外一个是自由意志的超越。相对而言,这两大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是有所欠缺的。其实自然科学的建立就需要逻辑的规范性,而在这方面,相对西方而言,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确落后了。
逻辑的规范性、理性的思维就是要求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充分的证据和逻辑推理为基础。我们讲科学精神,不断地怀疑和求证,这也是批判性思维。不断地怀疑和求证也要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充分的证据等基础上。独立自由精神很重要,是“理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启蒙时代那些思想家们提倡理性,思考问题不是根据外界常规来判断一些事物,只畏惧真理,尊重科学等等。康德讲:“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以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独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里关键词是理性、自由。
讲到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下审辩式思维。因为有人建议,不要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认为用审辩式思维比较好。我听到这个之后,第一反应觉得不奇怪。因为曾几何时,批判这个词是跟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个年月的“批判”可能让上了年纪的一些人记忆犹新,且心有余悸。
其实,批判性思维是一个正面的词,领袖们都善于批判性思维。我们既然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担心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当然,我也明白,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内容。于是有人主张就用贴近我们传统文化的审辩式思维是不是更好呢?何必要用批判性思维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