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正视眼模型
对于正视眼,分别构建屈光不正、眼轴长度和相对周边屈光不正随年龄变化的生长曲线。性别和种族以及种族和年龄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被纳入模型。
4# 年龄匹配的近视数据
要被纳入近视组,受试者必须在之前至少有一次随访为非近视。将近视受试者首次达到近视标准的年份定义为0年,即发病年份。发病前的第一个研究年为-1,2年前为-2,依此类推,直到发病前的-5年。表1中0年和-1年的儿童数量并不相同,因为一些儿童在末次非近视随访和近视发病随访之间错过了随访。给定受试者近视发病后的每个研究年被指定为 1、 2,依此类推至 5。
5# 结果
图1A显示了相对于近视发病年份,正视儿童(空心圆)与近视儿童(黑方块)的平均屈光不正变化曲线。正视眼的等效球镜屈光不正平均为 0.50 D,在整个研究期间仅降低了0.25 D。近视儿童在发病后 5年远视下降幅度较大,近视度数达到-3.80 D。
图1B显示了两组患者不同年份屈光不正的差异量(近视眼组-正视眼组的屈光差异量)。发病前-5年,近视和正视儿童的等效球镜屈光不正水平相似(P = 0.48)。从发病前-4年到发病后 5年,与正视儿童相比,最终近视的儿童的远视较少或近视较多(每年P < 0.0001)。组间差异单调增加,在 5年达到最大值−4.10 D。然后又分析了那些在-2~ 2年期间每次访问时都有数据的儿童来探讨这一发现是否是所有孩子所共有。这 145 名儿童的结果(用B图中访问−2 和 2 之间的空心方框表示)与根据访问情况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星号*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同)
图1C显示为近视组和正视组每年屈光不正的差异量的变化。从-5至-4年随访开始并且此后每年持续,近视儿童的屈光不正变化明显大于正视儿童。在发病前-1年到刚开始发病年之间,组间变化率的差异幅度最大为-0.81 D,即,屈光变化最快的时间是发病前一年。这一结果与发病后每年−0.39 至−0.52D的进展率形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