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了解历史和探索历史的过程中,时常需要去查阅一些典籍中记载的历史资料,在查阅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描述某某都城大小方七十里,某某王城方四十里这些数据。那我们该怎么理解或者解释才是正确的呢?
下面我举个例子说明一下,《逸周书·作雒》曰:“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这是西周时期营建成周城(洛邑)的记载,郛方七十里中的郛是外围的大城、外城的意思,方七十里现在很多人和资料上都把它理解成方圆七十里,下面我们来看看方圆七十里有多大,方圆七十里就是以七十里为半径的圆内的面积,七十里换算成公里是三十五公里,35×35×3.14=3846.5(平方公里),2019年洛阳的建成区面积是300平方公里左右,方圆七十里大约有现在13个洛阳这么大,这太离谱了!而实际上洛邑南面还没有过洛河呢,我们看看记载:“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郏山就是邙山。这相差太远了,实在太离谱了,所以这样的理解是绝对错误的。
方七十里正确的理解是见方七十里,就是面积七十平方里。这里我要说明一个问题,是见方七十里,不是七十里见方,这两者是不一样的,见方七十里是面积七十平方里,而七十里见方是边长七十里的方的面积,理解成七十里见方也是错误的。所以洛邑(成周)外城的面积是七十平方里,边长约8.4里,这样才符合逻辑。
综上所述,古代典籍中描述都城、王城等大小的方四十里、方七十里(即见方四十里、见方七十里),就是指它们的面积为四十平方里、七十平方里。这个问题理解的正确与否对考古非常重要,理解错了要多付出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所以必须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从现在起要把这个问题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