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圣旨上的大印,唐朝圣旨是国家几级文物

首页 > 宠物 > 作者:YD1662023-06-19 08:01:58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商洛人,来看看古代圣旨的真面目

唐朝圣旨上的大印,唐朝圣旨是国家几级文物(1)

二三里资讯西安2020-04-25 17:11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的来历与皇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这八个字听上去好听,但对统治阶级以外的普通百姓来说,也许并不是一句好话。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在古装剧中我们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在大臣或太监宣读圣旨时,这句话往往被冠在正文之前,即便不懂其中的含义,也能从中体会到皇权的威严。

唐朝圣旨上的大印,唐朝圣旨是国家几级文物(2)

影视剧中宣旨与接旨的场景

然而我们知道,古装剧常常会犯历史性错误,这样的场景便是其中之一。“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可以随意冠在圣旨之前吗?它真的像电视剧里那样历朝历代都使用的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

真实的圣旨究竟什么样?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圣旨的发展历程说起。

圣旨的演变:从“训诰”到“制诏”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圣旨”二字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蔡邕是才女蔡文姬的父亲,也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学者。《陈政事七要疏》中有“臣伏读圣旨,虽周成遇风,讯诸执事,宣王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其中“圣旨”便是皇帝对臣子的命令。

唐朝圣旨上的大印,唐朝圣旨是国家几级文物(3)

西汉时的诏书

尽管东汉末年才正式出现“圣旨”这一名称,但用来传达帝王命令的文书却是早已有之。在夏商周三代,我国已经出现了“圣旨”的雏形。据《尚书》记载,周朝有六种官方文体,分别是“典、谟、训、诰、誓、命”,除了记载帝王言行的“典”和记载君臣会议内容的“谟”外,其他四种文体都具备“圣旨”的功能:“训”指帝王的训诫,“诰”指帝王的典册,“誓”指帝王的檄文,“命”指帝王的命令。然而,与此后成型的圣旨相比,这时的“圣旨”在写作和发布上都没有一定的规范。

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圣旨”才开始有了相应的标准。秦朝废除《尚书》中旧有的称呼,改为“制书”和“诏书”,其中“制书”多是长期性的法令,“诏书”则是具有时效性的命令,这两个称呼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

在起草与发布上,秦朝的圣旨较为简单,多由丞相书写,经玉玺盖章即可发布,在防伪性能上远不如后世。由于丞相独自掌管圣旨,也就给了丞相以矫诏的可能——历史上著名的、堪称改变了历史进程的“立胡亥为太子”的诏书,便是丞相李斯与胡亥、赵高勾结,假秦始皇之名伪造的。

唐朝圣旨上的大印,唐朝圣旨是国家几级文物(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