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上元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古人称之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闹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又叫“灯节”。
老话说“不到十五都是年”,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因此在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倍加珍惜,各种庆典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场面热闹非凡。正月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吃元宵等各种娱乐节目,将从除夕开始的庆祝新年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传说正月十五这一天有很多有趣的传统民俗活动,不仅仅只是娱乐,还有求神灵保佑和驱邪保平安的祈福仪式,传说这天也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有很多规矩和禁忌。每年正月十五就听到家中老人念叨:正月十五元宵节,1不丢,2不借,3不开,4不洗,5不留,迎财纳福。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传说西汉汉文帝为纪念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将这一天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汉武帝登基后,将“太一神”祭祀活动也定在正月十五,因此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到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信奉佛教,听说佛教在正月十五日有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这便是元宵赏灯习俗的来历。后来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演义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从宫廷走进民间,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普天同庆的重大节日。
元宵节有哪些禁忌习俗?1不丢:不丢东西
老话说:正月十五物不丢。意思是这一天要安全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钱财,东西不要乱放以免丢失。这一天外去赏花灯、看舞狮、猜灯谜时,尽量少带东西出门,尤其是贵重物品。若是这一天不能照顾好自己的口袋,导致东西丢失,在老一辈的人看来是不吉利的,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钱包,寓意这一年都很难抓住好的机会,财气会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