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息法口诀,胎息怎么推算

首页 > 电影 > 作者:YD1662022-10-31 15:20:55

“亥”是十二地支中的最后一支,属于纯阴之象,阴属静,所以“亥”的状态就是完全进入到一种静的定态,也叫无极态。无极生太极,练功之初只有能够有效地营造这种无极态,才能生出太极态,也就是一阳初动的“子”态。因此,能否营造这样的一个无极态,以及这种无极态营造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能否真正进入功夫修炼的阶段。有人一生之中都进入不了“玄关” ,纠其根本就在于这个无极态营造得不成功,或者是仅能营造一时而不能保持,所以不能“玄关露象” ,永远也进入不了“玄牝之门” ,而“玄牝之门”又是先天后天的分界线,也称天人界、生死关。所以说, “营亥”阶段是练功初期必须精心修炼的功夫,它直接影响后序的功夫进展情况,实际上也就是入于一种定态。

入定有三种层次:心平气和,淡定,寂定。

心平气和是“安炉立鼎”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属于一种人为状态,受我们后天的意识支配。而“淡定”就是“营亥待子”阶段所要营造的一种定态。它贯穿于整个的小周天阶段,属于“一半人为,一半天然”的状态,在这里后天的意识要顺应先天的意识。“寂定”则是大周天阶段所要进入的真空大定,属于纯自然而天然的状态,也是纯先天真意主事的状态(实际上,本门所言之大周天指的是天人合一的大周天,以丹道层次而言,是属于采大药到十月怀胎养婴阶段) 。

与淡定和寂定相对应的四字口诀为:

静、虚、忘、定。其中静、虚对应于淡定阶段,而忘、定对应于寂定阶段。“静”字诀。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动有形动、有意动,故静也有形静、有意静。形静是指身体不动;意静是指心不动。身不动比较容易,而意不动却很难达到。意不动实际上是思不动,也就是《唱道真言》所说的“无思”状态。然而“无思”是指没有游思杂念,而不是一点思想也没有,若是一点意也没有就是顽空状态,乃修炼的大忌之一。所以要达到心的清静,必须要先达到心的干净,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即可认为是达到了静的状态。“虚”字诀。虚字诀实际上是指在达到静的状态之后,再进行更进一步的静,最后就会达到一种我与大自然合一的状态,好像是整个的自然与我成为一体,这就是虚的状态。“忘”字实指,在进入静虚之态后,还要忘掉这种状态,忘掉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忘掉静虚之态是在自己身体内部的静虚的状态,总之要以不求而求之法求之。

“定”字实指,要在这种状态之中定住,定即是不动也,不动即是不变也,也就是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而不改变。(根据本人的体悟,真正的“定”的状态并不是将心神、意念硬硬地、死死地凝聚在某一个部位,恰恰相反,而是将心中的杂念全部地去除掉,从而达到一种空明状态。如果死硬地将意念集中到某处,这种意念本身也是杂念,而入定的过程也就是消除杂念的过程,这里到了最后不仅是没有了与修炼无关的杂念,就是连刻意地意守的意思也不再有,从而进入了一种真空大定的状态。如果修行到了阳光三现后的止火阶段,就是保持住这种真空大定即可,若是没有到那个地步,还处于内气运行的阶段,就要在这个空定的基础上加一个了照之意于丹田即可。这一理论的根本点在于,心就像一个装东西的容器一样,本来是虚空而不有的,大多数人在这个虚空之中装的是杂妄之念,把这些杂妄之念去除掉,也就是见到了本心,也就是见到了本来人,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入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去掉杂妄的过程,为了使初学者有一个可以把握的技术,才要求凝神于窍,若到高级阶段,实是守于真空、归于大定即可。)注意:在小周天的有为阶段,入静是为了凝神,如果只是入静而神不能凝(即落入散乱) ,就会进入顽空状态,这是修行的一个大忌。

一、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

这是“营亥待子”的具体步骤,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口诀可以成功地营造“亥”的状态。“凝神调息”即集中精神调整呼吸。此时所用的意念完全是识神,重点以调息为主。具体的方法可以用“数息法” 。即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次,数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并且可以稍加有意地用比较深的呼吸,即吸的时候要吸入丹田,但是要注意不可特别的用力、刻意地去做深呼吸,只须稍加一点意念并能够感觉到小腹丹田的鼓荡即可。“数息法”是武火呼吸,一般而言, “数息法”很少有数过 1000 次的,如果意念专注得好,数上 20~50 次左右即可达到将息调整到绵匀细长的地步,而且思想也基本上集中下来,游思杂念基本消除。这时会感到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出入于丹田的,而自己的意念也是跟随着一出一入于丹田,此时的意念还是后天的识神。

“调息凝神”是通过上面已经调整好的呼吸来完成凝神的工作。当呼吸调整到归根(归到丹田) 后, 就可以改为 “随息法” , 也就是 “调息凝神” 。此时所用的呼吸虽然还是口鼻呼吸,但完全以丹田鼓荡的形式出现,重点以凝神为主。即随着呼吸的一出一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意念凝聚于丹田而不动,也就是意念不再随着呼吸而有出入。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呼吸一定要细匀深长,绵绵不绝;意念也不可过紧,由有意识地 “数” 的状态转变到有意无意地 “随”的状态。(调息凝神与凝神调息虽然只是字的顺序上的不同,但是实际上“调息凝神”中的凝神所凝的已经不再是粗粗的后天识神,已经开始向元神过渡,这也前面的“凝神调息”中所凝的后天识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不能区别开所凝之神的本质上的不同,那么就会落入一个恶性循环而进入不了“定”的状态。) “随息法”在一次练功中用的时间长短很难有一个尺度,但是其基本效验是,达到一种忘却口鼻呼吸,只觉丹田一起一伏的运动,如果再进一步会变成好像整个身体在一起一伏的运动,而意念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着有一种缓缓的起伏感觉,除此以外,则感觉身体四周一片空寂,仿佛世界不再存在一样。到此基本上达到了淡定的状态,保持住这种状态,并且逐渐忘掉有意识的呼吸与意念,只是在这种小腹的一起一伏之间保持着意念的不再起伏,而是定在丹田之中不动。不论是感觉小腹丹田的起伏还是身体的起伏,意念都要淡淡地定在丹田部位,只有这种朗照才是将火集中于丹田,保持住丹田的火不灭,所以矿才会生出内气,这是十分关键的法诀,也可称为诀中诀。“心息相依”是通过调息和凝神,最后达到息和神完全地凝结到一起,不再有意地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也不再硬性地去凝聚自己的意念和心神。这种状态就是 “化息法” , 也就是 “心息相依”的状态,也就是意念和呼吸实际上已经融合成为一体,并且最终会使整个的身心、呼吸、意念完全一体,处于一片虚灵洞达的境界中,而不再分离。这时的呼吸和意念都集中在丹田,也以称为“归根气穴” ,也叫做“坎离相交” 。“坎离交而产药” ,在这种状态下定住,就会产生内气,也就是先天真气。先天真气产生之后会出现一阳初动的现象, 属于下一步 “采药归炉”的功夫。

只要是打坐,只要是没有先天真气发动,都必须用“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这十六字诀来进行营造“亥”的状态,以等待内气的产生和发动。关于呼吸之法,在上述的“数、随、化”之后还有“忘、住、定”三种方法和层次,都属于小周天之后,向大周天过渡的功夫,已属于“胎息”法,在此不多论。

上述口诀的奥秘无人讲出,今于此披露:

丹经把丹田比作炼丹的炉,把后天肾精比作炼丹的矿石,把神比喻作火,把呼呼比喻为风。只有炉中有火才可以炼矿,而火若无风的鼓吹就不会旺盛。那么可见,作为“火”的神——意念力是可以关注到丹田的,而作为“风”的呼吸,如果它还在肺里,没有归根到丹田, “炉”中怎么会有“风”呢?所以凡以为只要能守住自然呼吸,用意念去守丹田,丹田就可以产生先天之气,这是绝对错误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错误,而是方法技术上的错误。它会导致结果效应上的错误。对这点万万不可忽视。同时,这一点也是检验各种修法是否属于旁门外道的最明确的标准之一。

二、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这是“营亥待子”的具体要求。若想长久地保持住“亥”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在进入“亥”的状态后马上又会起一杂念,或者是起一分别心和明觉心,即后天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进入了亥的状态,只要是有了这种后天的认识,哪怕其只是一闪,就是动了后天识神,也就是在实际上破坏了“亥”的状态。也有人为了保持这种“亥”的状态,而对出现的这种状态完全置之不理,把自己的意念放到这种状态之外,这又往往会落入“顽空”或“昏沉” ,这是打坐中最常出现的两种大忌。绝大多数的练功失败者都是不能保持住这种“亥”的状态,判断一个人与道的缘分深浅也是以保持住这种“亥”的状态的能力为基本判断标准的。所以为了保持“亥”的状态,还要遵循一定的法诀,就是本部分所讲的“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不即不离”就是不要有意识地去感觉和认识这种状态,也不要对这种状态完全的置之不理,而是顺其自然,这里要注意一个“顺”字大有文章,刻意去做不是顺,完全不管也不是顺。(就像看孩子的大人一样,不要刻意地去把住孩子的手脚,也不能完全地把他放到一边置之不理,而是要看着他自己玩,只有在他出现危险时才会帮他纠正一下,这就是“不即不离” 。)“勿忘勿助”就是不能完全忘却这种状态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处去了(实际上是产生了杂念) ,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助长这种状态。

“绵绵若存”是对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也就是呼吸要有意无意,意念也要处在不有不无的状态,而且呼吸和意念都要停留在丹田之中。实际上是要把呼吸和意念都放到极其柔和的状态,只有柔和才可能将二者完全的凝结在一起。如果是很粗的呼吸和很强的意念,想把它们完全的合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两根僵硬的木头肯定拧不到一起,只有两根柔软的绳子才能拧到一起, 《道德经》讲“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此意) ,那么也就破坏了那种“亥”的状态。“寂而常惺”就是保持住空和虚的状态,但是又要保持着大脑的一个清醒的状态。这里的清醒是指消除了后天识神参与的清醒,是一种除了对自身丹田内气和呼吸之气的鼓荡之外无一感觉的清醒。也就是说,只是对于丹田和内气清醒,而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处于隔绝状态,也可以说是实际上的一种麻木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看书、看电视、想事情等等的时候,都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一种专一性的清醒,只不过这种专一是对丹田的专一。

注意:“亥”的状态就是刚刚进入玄关后所处的一种无极状态,初练功者即是从此进入了玄关态,也是从此进入了功夫修炼之门。后面所有功夫的步骤、法程都是在进入到这种玄关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出了这种玄关状态,即为脱离先天状态,进入后天状态,失去了功夫修炼的基本内环境条件,须重新进入玄关状态。判断进入玄关的一个方法是:本来已经轻闭着的双目会突然(这里所说的突然只是说它来的突然,而不是说它有多么猛烈)地发生向内翻转似的抽缩,或者是已经闭着的双目突然地感觉像是在舞台上拉上大幕似的闭合(这才是真正的闭合) ,同时伴随着整个身心进入一种合一的空明状态,这就是玄关,只要保持住这种空明状态即是处于玄关之内的先天状态,这是一种归元的境界。这种判断方法是本人根据个人经验得出,符合《阴符经》所指出的“机在目”之说,也符合黄元吉先生的“从寂然不动中瞥地回光,忽见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氤氲蓬勃、广大宏通之状,固是天机发动,可采可炼”的说法。

小周天修炼法之阳生活子采小药

有的观点认为,功夫到此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道门,如正阳祖师《灵宝毕法》曰:“采药而交媾龙虎,炼药而进火,方为入道,当绝迹幽居,心存内观,内境不出,外境不入,如妇之养孕,龙之养珠,虽饮食寤寐之间,语默如婴儿,举止如室女,犹恐有失有损,心不可暂离于道也。” (实际上,功夫在这一阶段上是反复最多的时期,这正好比是阳春三月的气温,时而炎热到二十七、八度,时而又回到四、五度,春天的气温反复主要是由于地温、建筑等物体的温度还没有迅速地恢复较高的温度所致,所以温度高是浮温,也就是当天的太阳晒的温度,而一遇雨天则浮温不再,导致气温迅速地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种不断积累的浮温,那么地温、建筑等物体的温度则永远也上不来,也就到不了夏天的阳之极的状态。修炼也是这样,由于身体状态的恢复速度不可能与内气发生的速度一样快,所以当内气一动时,看起来好象是非常的壮旺,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浮旺,身体的真正状态恢复是比较慢的,所以内气的感觉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强的时候非常强,而弱的时候又完全的没有了,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直到自己的身体确实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证验,才能算数的。

这些证验在《太清存神炼气五时七候诀》中均有披露,现将全文录之于下:

夫身为神气,为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谢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具,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若神气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常住道元,自然成圣。气通神境,神通性慧,命注身存,合于真性。日月齐龄,道成究竟。依铭炼气,欲学此术,先须绝粒,安心气海,存神丹田,摄心净虑。气海若俱,自然饱矣。专心修者,百日小成,三年大成。初入五时,后通七候,神灵变化,出没自存,峭壁千里,去住无碍,炁 若不散,即气海充盈,神静丹田,身心永固,自然回颜驻色,变体成仙,隐显自由,通灵百变,名曰度世,号曰真人,天地齐年,日月同寿。此法不服气,不咽津,不辛苦,要吃但吃,须休即休,自在自由,无碍五时七候,入胎定观耳。

五时:

第一时,心动多静少,思缘万境,取舍无常,念虑度量,犹如野马,常人心也。

第二时,心静少动多,摄动入心,而心散逸,

难可制伏,摄之动策,进道之始。

第三时,心动静相半,心静似摄,未能常静,静散相半,用心勤策,渐见调熟。

第四时,心静多动少,摄心渐熟,动即摄之,专注一境,失而遽得。

第五时,心一向纯静,有事触亦不动,由摄心熟,坚固准定矣。

从此已后,处显而入七候,任运自得,非关作矣。

七候:

第一候,宿疾并销,身轻心畅,停心在内,神静气安,四大适然,六情沉寂,心安玄竟,抱一守中,喜悦日新,名为得道。

第二候,超过常限,色返童颜,形悦心安,通灵彻视。移居别郡,拣地而安,邻里之人,勿令旧识。

第三候,延年千载,名曰仙人。游诸名山,飞行自在,青童侍卫,玉女歌扬,腾蹑烟霞,采云捧足。

第四候,炼身成气,气绕身光,名曰真人。存亡自在,光明自照,昼夜常明,游诸洞宫,诸仙侍立。

第五候,炼气为神,名曰神人。变通自在,作用无穷,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第六候,炼神合色,名曰至人。神既通灵,色形不定,对机施化,应物现形。

第七候,高超物外,迥出常伦,大道玉皇,共居灵境,贤圣集会,弘演至真,造化通灵,物无不达。修行至此,方到道源,万行休停,名曰究竟。)

一、药物浅说

“药材”也即“矿物” 。药有内药和外药之分,也有小药、上药和大药的分法。外药一般可指通过锻炼而获得的丹田内气,用它可以去化泥丸的阴精,一般认为它是人与宇宙相感而获得,并且是人通过后天的水谷之气所化来,所以称为外药。内药是用内气上升到泥丸之后,化掉泥丸的阴精而产生的灵液,也称甘露,由于它可以最终结丹,所以称为内药。小药指本身原有的后天的精气神,上药是指通过锻炼而产生的精气神,大药则指小周天完成后神气合一所形成的特殊的结丹之药,是纯正的先天一气。修炼的根本就是追求大药,以之作为成仙作圣的真种子。不管哪一种认识,药物都不是现有之物,必须通过锻炼才能获得,而且也是练功最初的根本目的,如果练功不能获得药物,那么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产生并不是都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在它产生之初是十分微弱的,人甚至根本感觉不到,直到它积累到了一定地步之后才会产生一阳初动的现象,人们至此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只要我们按照功夫修炼的方法和要领一丝不苟地进行,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时候,它也一直是存在并发生着的,所以说,练功时不能刻意地追求内气动与不动的感觉,一动连续一个月都在动,一伏连续几个月没有任何感觉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只要“顺理行将去,随天摆布来” ,按照功夫修炼的要领去扎实地做,内气就会不断地积累,功夫也会日渐增长,达到“不求功而功满乾坤,不求名而名满天下”的境界。

二、火候浅说

所谓“火候”是内丹术中利用意念掌握呼吸借以运炼精气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和技术。“火”指的是意念的轻重使用情况,而“候”实际上就是时节,也就是判断应该采取某一特定方法的时间点。因此,掌握“候”的关键在于判断所出现的特征的真伪,使用“候”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判断使用不同的“火” 。如果不能看准“六候” ,那么用“火”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最终导致修炼的失败。因此“看候用火”之法是修炼中的关键中的关键,也是修行必须掌握的技法。小周天阶段的“候”一共分为六“候” , “火”分为文、武、沐浴三种。

” 三种“火” :

①武火。

如果意识有意地专注、 威严, 并借助加大了口鼻呼吸之气,此又称为武火。一般在刚下手入坐时,由于心神未能凝聚,呼吸未能调和,神气两者未能融合到一起,所以要用比较紧的意念,或者是用数息法。在打坐中只要是有杂念起来之时,就可以稍微运起武火将杂念消除,之后再返回到文火状态。武火的其它用法见 “六候”中的解说。

②文火。

后天意识安伏不动,纯是真意行事,意念轻微、呼吸轻柔和缓,呼吸天然自然与神相合,称为文火。当神稍微凝聚、呼吸得到调和之后,神气二者已经初步得到了融合之时,就用文火,将意念略略放轻柔和缓一些,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死死地执着数息似的用武火,以将神气完全地融合。要知道,神和气只有完全地和缓下来,以至于绵绵密密,轻柔到极至之时才能完全地融合为一。文火的其它用法见“六候”中的解说。

③温养、沐浴之火。

是指停止用任何轻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用一点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称为停火。温养沐浴之火主要是在小周天运行阶段使用的火候,在此不多论。

这三种火候的主要区别在于意念和呼吸的有无、轻重而已,但是无论哪一种火候,都必须做到“心息相依” ,这是前提和基础。一阳初动第一候。

在混沌状态下突然感觉到内气在丹田中的一动,有时像是泉中冒泡,有时像是站中水中时水流缓缓冲击身体的感觉,有时像是烟雾弥漫于整个丹田的感觉,等等,总之是由虚空无一物的状态下突然有了一种动的感觉在丹田之中,这种状态叫做一阳生,也叫一阳初动,也叫海底金生,也叫半夜一声雷。此时应仍然保持用文火的状态,也就是保持不变,像它没有发生一样,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由此生明觉心而动后天识神。药产活子第二候。

继续保持心息相依的文火状态,当内气积累到一定地步之后,会出现一种类似于性兴奋时的状态,但此时人仍然是处于功夫的状态之中,也就是文火的温养状态下。这种类似的性兴奋态在男子的突出表现为外阳勃举,在女子表现为子宫体(根据前人总结,也有人表现为外阴)感到一阵热气酥麻震痒的感觉。也不有发生勃举的,但是由睾丸发生酥麻现象并且会延及到会阴穴一片,或者由睾丸酥麻继而以气状(本人的感觉像是个环绕外阳的气圈)渗透外阳,这一感觉则是每次出现活子时的“二候”时所必然出现的。这种状态的出现称为活子时到来。无论男女,修炼至此必须仍然保持心定意柔,也就是守住先前的状态而不可生杂念,更绝不可生一丝的淫欲之心,否则先天真气即化为后天有形之精,而失去采炼的意义,更别提结丹了。这时当根据药的老嫩状态行“二候采牟尼”之法。

三、辨药老嫩。

在活子时到来时,修行人必须要学会辨别药物的老嫩,老了气散,采来无用;嫩了药弱,不可采。老嫩的分辨方法及应对方法是古往今来修炼的一大秘密,历来“圣人传药不传火” ,就是说,师父往往只告诉徒弟什么状态是“药产” (也就是真气壮旺了) ,而不告诉具体的应对方法,可见其重要性。具体来讲,如何分辨呢?其实很简单:

①药嫩:

外阳刚刚有*之意未到坚挺之时 (女子亦应为刚刚有些感觉之时) ,即为药嫩。此时阳气还没有达到壮旺的阶段,如果不能心清意定,而是急急的用意念采取它,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消耗自己的元神。古人谓之“慢守药炉看消息” ,这时的重点就是慢守和看住不要让它老了就行。

②药壮:

当外阳勃举到坚挺欲喷的状态时(女子也应该是一种接近性高潮的状态) ,即为药壮,此为采取之“候” ,修者须能够立刻分辨出来。采药之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先前的文火转变为武火,同时在吸气时意念将外阳上的真阳之气由外阳吸入丹田,呼气时轻微地意守丹田。必须注意的是:吸气和呼气只是比文火时强了一些而已,意念也是不再是勿忘勿助的不经意间的事,而是配合呼吸用比较强的意念,但这种强的意念和呼吸也是用轻柔之法,而不是用燥暴之气,否则即是用火不纯,药亦不纯。所以说,用“火” (意念)贵柔,用“息” (呼吸)贵轻(也就是不能用特别粗的呼吸) 。一般情况下,用武火呼吸 10 次左右即可将药采完,外在标志就是性兴奋的状态消失,外阳缩回。

③药老:

当药壮之后未能及时采取归炉,则真气必走泄,或者是未泄而夹杂了后天的意识(也就是大脑有了判断,此时的感觉是意念已经离开了丹田而回到了大脑之中)也是药老,采之无益。

四、归炉封固。

采药归炉(丹田)以后,须要用封固的方法将它固定下来。具体方法是:先用武火吹嘘丹田,待丹田完全平静后,再用文火慢慢地守护即可(从武火到文火之间的这一过程在术语上称为“炼” ) ,最后可以停火,即仅用意念略照丹田,而不再用呼吸的鼓荡之法。

小周天修炼法之安炉立鼎扎道基

一般而言, “炉”指下丹田所处的部位,并以下丹田为中心,是烧炼“矿物”的地方。这里的“矿物”就是指身体内后天一切营养的精华,统而言之为后天之精。这些精凝聚到最高层次,就会归于肾位,成为具有生命激素和生命信息的阴精。它是由涕、泪、津、汗、血、髓等敛聚后生成的精华。此凝聚之阴精必置于“炉”中炼化为气而成药,方有大用。 “鼎”指上丹田,即脑中泥丸宫。以脑部为整个的“鼎”区,以泥丸宫为“鼎”的中心。“鼎”是后天阴神所居之所。“炉”中之精炼化为先天真阳之气(以及从宇宙中招摄的元气,但此时外来之气还较少) ,将此真阳之气沿督脉搬运上到“鼎”中,与阴神交合,以阳化阴。久之,阴神之阴被阳气所化,阴神化为阳神,初以气言为“丹” ,久以神言为“胎” 。当气皆化神, “圣胎”圆满,便能阳神出壳,身外有身,天仙成也。第一步所讲的安炉立鼎实际上只是指身体的外形、呼吸、意念而言,它是打坐之初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心态调节、坐姿调整、意念呼吸等身体状态调节等,通过这些调节,达到身心安泰、心平气和的目的。如果身体有病、心情烦躁,那么就不能直接进入虚空静定的状态,所以也就进入不了功态,因此必须要先进行安炉立鼎的工作。安炉立鼎是每一次打坐前都必须做的事情,它是修炼的基础性工作,无论功夫深浅,均不可随意对待它。

一、心态调节

“圣凡之别,一敬一肆,一克一罔而已。”所有修行人都必须极端注意的一点是:大道修炼是一项庄严神圣而认真的事情,绝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所以心存不敬、一念放肆、信之不笃、行之不勤、修之不真者,必终身不可入道。黄元吉先生在《乐育堂语录》的开篇即讲:“凡人欲学一事,必先见明道理,立定脚跟,一眼看定,一手拿定,不做到极处不休。如此力量,方能了得一件事,纵不能造其巔,亦不至半途而废, 为不足轻重之人。” 好一个 “不做到极处不休” (本人认为, “不做到极处不休”可以做三层意思解:一是就整个人生的修炼过程而言,要立大志、发大愿;二是就每一次练功的时间而言,不能坐一会就下座,要进行饱和性练功,勇猛精进;三是就每一次练功的质量而言,也是一定要让自己的功夫状态进入空明态,也就是进入玄关,确保自己的练功每练一次有一次的进展。) !!实际上,自古以来,少年入道,至老死无成者,除了一些人不得真诀之外,与其不信、不行、不勤等有直接关系。

二、坐姿调整

一般来说,打坐时对身体的要领不外:全身放松,松肩坠肘,脊柱中正,含胸拔背,收腹竖腰;头微低,齿微扣,唇轻合,眼平视;舌舐上腭(舌尖轻轻上卷,顶于上腭的凹窝处。此法做得好,就好像口中含了一颗糖似的) ,下颔微收,头如悬物。脚成单盘、双盘、散盘均可。双手掐诀,久则由其自然。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循序渐进、慢慢深化。对于打坐中出现的形体问题,一是不能急躁,二是不能松懈。随着练功的深化,打坐时人的整个身体,以空而论,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以整而论,就像一个装满水的皮囊,动一处而全体俱荡。至此才算形调之至妙,不调而调时也。检验坐姿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将头顶百会穴向上的天空视为有一根垂直线相连,以百会穴为垂直中心轻晃身体向左右摆动,看整体匀称感强不强,如果整体匀称感强,就说明坐的十分正确,否则就需要加以调整。

三、降龙伏虎

龙指神,也喻为汞,一般指后天识神。但识神中含有先天元神,先天元神称为己土,是人的真意,用土制汞则汞不飞。降龙就是抑制识神中的杂念游思,使之达到凝聚的目的。虎指精,也喻铅,一般指后天阴精。但后天精中含有先天元气,先天元气称为戊土,是人的真灵,用土止铅则铅不可失。伏虎就是使后天之精不失,以为修炼先天药材的原材料。

四、文武用火

火实有三种:一种指神意,一种指真气,一种指呼吸之气。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将采用什么形式的火来完成符合规律与法则的修炼过程。以意识来讲,初步练功,以后天意识和口鼻呼吸为重,故名凡火。如果意识有意地专注、威严,并借助加大了口鼻呼吸之气,此又称为武火。后天意识安伏不动,纯是真意行事,呼吸天然自然与神相合,元精、元气、元神发现,此为真火。如果意念轻微、呼吸轻柔和缓,就称为文火。温养、沐浴之火是指停止用任何轻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用一点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称为停火。当刚开始打坐之时,往往杂念比较多,这时可以用武火消灭之,也就是用较重的意念和呼吸一并归入丹田,从而达到强制性凝神的目的(在小周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杂念较多而难以有效地收回的时候,也要用武火的方法来消灭之,也就是用较生的意念+较深的呼吸一并归入丹田,一般三五次即可将杂念消灭。这里的较深的呼吸并不是粗粗的喘气,也不能违反“匀细深长”的原则,只是完全把意念集中到呼吸,借此以收加杂念而已。) ;当神气归到丹田之后就可以用文火以温养。只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地步,就算是安炉立鼎阶段的火候调节成功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