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耳熟能详、被历代读书人尊崇的诗句,出自何人之口?乃是北宋赫赫有名的大神童汪洙也!原诗是这样的: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意为:天子历来重视有才学的英雄豪杰,读书学习就是教育你们做这样的人。天下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道,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汪洙,字德温,北宋晚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他出身于普通的农家,其父略通文墨,教子有方,汪洙自幼聪明好学,相传他九岁便能写诗,被乡人口口相传为“神童”。这个“神童”美誉,说起来源于一则故事。
当时,北宋名臣王安石进士及第,首任扬州签判,任期已满调任鄞县知县。这年秋季的一天,王安石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祭拜礼成之后,王安石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有人用木炭涂鸦的一首诗,诗曰: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落款题为“九龄童汪洙”。
这首诗极具讽刺性,说的是圣人孔子、复圣颜回之像被败落成这般模样,你们这些自称孔门学生的公卿,不愿捐款修葺,还好意思做模做样前来参拜!王安石自然懂得诗中的讽刺意味,仔细环视,发现不仅大殿破败不堪,而且孔子、颜回圣像也都头破臂断,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惭。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富有深意的诗来?莫不是有人借机炒作,有意讽刺于我?想到这,王安便吩咐差役:“速去打探,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速来见我!”
话说小汪洙在家中一直是白天赶着一群鹅,到村边田野放牧,晚上回来读书习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呀!这天,汪洙又去孔庙附近放鹅,瞅空儿在树下掏出诗书阅读,忽然几片乌云遮住,顷刻间大雨从天而降,汪洙急忙收起书本,跑到大殿内避雨。进得庙门,满目颓废破落,蛛网密布,鸟粪遍地,不由心生怨愤,暗想:满朝大小官吏自称孔子学生,却对孔圣人庙宇这般破败不闻不问,成何体统!遂捡起地上半截烧剩的木棍,题下了那首诗作。
不想惊动了知县王安石,汪洙敢作敢当,不愿出去躲避,随了父亲和衙役去见县老爷。其父汪元吉跪拜王安石,惊恐道:“小人教子不严,做下不端之事,冒犯了大人,还望大人海涵,从轻发落!”
王安石见汪元吉一副忠厚木讷模样,已然打消心中疑虑。再看跪在一旁的汪洙,眼神清澈深邃,神情不卑不亢,还透出几分机灵,不由喜爱起来。他和蔼地问道:“这墙壁上的题诗可是你所写?”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回大人,正是小人所书,还望大人指教!”王安石又问:“九龄小儿,我且问你,题诗何为?”汪洙不由有些动气,指着孔庙说:“大人想必已瞻仰孔庙,礼拜圣人,此中境况已了然于胸,我写诗何意自然明了。”
王安石见汪洙对答如流,态度安详,心中暗喜,赞曰:“如此说来,这诗果然是你写的了,神童啊神童了!”汪洙却不依不饶,深深一揖,说:“乡野小儿实不敢当,万望大人念在孔圣人威望,即刻拨款修葺孔庙为要!”
王安石早有设想,满口应答。见汪洙穿一身短衫,有意试他才学,便道:“《论语》云:‘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你短衫草履来见我,虽是神童,却也有违礼仪呀!”
汪洙听出话外之音,向王安石深鞠一躬,脱口吟道:“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王安石一听,连连赞叹:“妙、妙!果然神童,将来定成大器! ”
自此,汪洙神童之誉名闻遐迩。不仅让汪洙入了当地有名的桃源书院深造,其父汪文吉也被王安石倚重,特把汪元吉推荐给转运史,让汪元吉负责明州府法律方面(司法参军)的事务。
传说归传说,汪洙确是少小聪慧,诗才横溢,先后写了不少五言绝句诗,皆为一些浅显易懂、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为了宣扬正统思想,督导孩童读书求官,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30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神童诗》文词通俗直白,易于蒙童诵记,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主要教材,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在《神童诗》中,除了“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还有几首朗朗上口、至今传诵的诗篇,如我们常常提到的“四喜”,也是出于此: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另有教人苦读勤学、尊儒求贵的诗句比比皆是,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遗子黄金宝,何如教一经。”这些诗篇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传诵不息,在今天仍有一定教育意义。
不过,《神童诗》中有些诗篇却有充数之嫌,以至于以讹传讹。比如,其中辑录的: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此诗原名《风》,是为初唐诗人李峤所作,张冠李戴。再如:
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是为同朝王安石的《梅花》中,“数枝梅”改为“一枝梅”,不知王安石能否看到,即使看后又作何感想呢?不得而知。
现代作家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但早出名并不一定是好事,这在北宋神童汪洙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汪洙成年之后,虽淹贯博洽,熟悉经史,但历经多次考试,均未能考中。一直到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将近70岁才得以考中进士,任明州府学教授。因其为人淳正,是一位好教师,随从汪洙听课的学生众多,有一府之望,世人均称他为“汪先生”。汪洙去世后,朝廷特追赠为“正奉大夫”,享受正四品衔的待遇。遗世《春秋训诂》一书。
对北宋汪神童及其《神童诗》所宣扬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今人早有诟病。倒是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三味书屋”,其读书“三味”理念颇为人称道。原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念,后被鲁迅老师镜吾先生(寿怀鉴),改为“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三味”。此“三味”,阐明了三味书屋的办学理念,教导后辈读书不是为了应考做官,而要甘于布衣暖、菜根香,品尝诗书的滋味,享受人生的快乐。窃以为,这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根本所在!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