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地方文化的来历,成都历史文化文字介绍

首页 > 房产装修 > 作者:YD1662023-07-31 00:35:24

在改良者主导成都这个城市的治理之前,清代晚期的成都,街头就是普通民众享有的公共空间,又发育出许多专门的功能空间,比如街头巷尾、广场、庙宇、桥头、茶馆。当时的成都,城区面积其实远远小于现在,成都地铁2号线所经过的“通惠门站”,在民国初年就是城门通惠门。而今天成都一环路附近的九眼桥,在清末民初是成都东门的交通要道。桥头、桥下既有码头(顺河而下可至周边郊县),还有很多交易市场。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书中说,19世纪中期成都有400余条街道、清末516条,民国时期734条。“在外来人的眼中,成都街头总是充斥着行人、轿子、推车,‘凉棚、幌子、大招牌、旗子把狭窄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当地民众有街头月市的传统,一年内有12个月市。一些街头变成了专门的市场,如盐市、鱼市、陶瓷市、棉花市、牛市、花市、果市等,由此沿袭了很多街名,如盐市口、鹅市巷、棉花街、骡马市等。夜晚来临时,这些街市还会出现夜市。

书中指出,当时成都的街头不仅作为市场,实际上也成为了工匠手工工场,比如春熙路附近的纱帽街,就有工匠制作帽子然后出售。暑袜街和红布街这些街道的名字,也反映出那里生产产品的种类。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书中引述19世纪末法国旅行家对成都街道的记述“甚为宽阔,夹衢另筑两途,以便行人,如沪上之大马路然。各铺装饰华丽,有绸缎店、首饰铺、汇兑庄、瓷器及古董等铺,此真意外之大观”。

成都居民当时将街头作为日常生活的空间,喜欢聚集在市场、空坝、街角、桥头、庙前庙后等地方找乐子。新南门附近被称为“扯谎坝”,那里充斥着江湖艺人、杂耍人、卖打药者、诈骗术士等,是下层民众的娱乐中心。人们也经常去武侯祠等地聚集,喝酒吃饭。

成都街头还经常用来作为戏剧表演的舞台,如书中所说,这其实是四川民众价值观念和文化理念的灌输方式,借助川剧地方戏进行贯穿。此外,街头作为成都近代重要的公共空间,在节假日举办各种庆典仪式时更为突出地展现了成都的地方文化特色,据分析这在当时也很好地成为了社区共同体、城市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载体。

再来看茶馆。茶馆可能当时是成都除了街头外最重要的公共场所,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李劼人的《大波》都描绘了成都的茶馆生活。茶馆是成都社会乃至整个四川地区世相民生的缩影。按照书作者的说法,成都近代的茶馆,与欧洲近代早期和美国的咖啡馆、酒店和酒吧一样,其社会功能远远超过了作为休闲场所的意义,“不仅是休闲、消遣、娱乐的地方,也是工作的场所和地方政治的舞台”。

《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书中列举了清末民初成都下层阶级的各种社会角色,如小商小贩、工匠苦力、民间艺人、江湖游民、善男信女、忙里闲人,还有就是市民阶层的妇女,刻画了这些角色在当时的成都的活动方式。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