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作者:梁晓声
今天要讲的书是著名作家、学者梁晓声的长篇小说《人世间》。
要说2022年的第一爆款剧是什么?那一定是电视剧《人世间》。
全民追剧的热潮、热搜不断的盛况、主流媒体的点赞,以及央视一套黄金档八年的收视新高,都让这部第一爆款剧的名号来的名副其实。
不过,有些人也会对此产生疑惑,认为:这部剧主题算不上新颖、情节也没什么新奇、连主演也不是什么流量明显,怎么会成为爆款呢?
这大概是因为,对于很多人而言,他们既是观剧人,也是剧中人。
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的年代情感大剧,将几个家庭的悲喜,放置于一个时代的变迁中。那些往事、那些情愫、那些悲喜,是属于很多普通中国人的共同记忆。很多人在这部剧里看到了相同的人生和际遇,他们在为剧中人物唏嘘不已和感动落泪的时候,也为自己或父辈的人生唏嘘和落泪。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梁晓声的悲悯情怀和原著《人世间》的动人笔触。
半生辛苦不寻常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是支援“大三线”的建筑工人,常年工作在外,母亲靠打杂工照顾兄弟姐妹五个人。一家人住在哈尔滨郊外最穷的板房区,日子很是清贫。
但梁晓声爱读书、爱写作,即使高中毕业后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知青,他也依旧笔耕不辍,经常一边烧着锅炉,一边看着火苗发呆构思故事,因此被战友们戏称为“坐家”。
由于擅长写作,他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并创作了小说《向导》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上。正是这篇小说,引起了当时在兵团招生的复旦大学的注意,梁晓声被推荐到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从此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7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梁晓声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还拥有了一间11平米的单身宿舍。在这里,他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七年的知青经历,给予了他无尽的灵感和源泉。他先后写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知青题材小说,成为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
在文学创作上已经颇有建树的梁晓声,一直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写一部反映城市平民子弟生活的有年代感的作品。他想把从前的事讲给年轻人听,让他们知道从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他认为这对年轻人将来的人生是有帮助的。
就像他所说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快写了一辈子了。好好写一部作品,向文学致敬。文学影响过我,相信它也会影响别人。”
就这样,60岁的梁晓声开启了新一次的写作历程。之后,他笔耕不辍,每天坚持伏案10小时,一笔一画在稿纸上书写着。八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他的眼睛越来越花、颈椎越来越疼、身体也越来越差,就连癌症也找上了门,但梁晓声从未中断自己的写作,400字一张的草稿纸,他三易其稿,前后写了快1万页。
2018年,这些草稿最终集结成册,被编成115万字的长篇小说《人世间》。
毫无疑问,《人世间》是一部有年代感的作品。小说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将城市普通人家五十年的生活动态娓娓道来。这五十年,正是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这是让世界为之惊叹的五十年。
五十年的时光,一代人从青春年少走向芳华逝去,他们历经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国企转型、改革开放和棚户区改造,时代的每一次转型变迁,都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世间》将这五十年的重大事件作为时代背景,一点一滴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借由那些平凡人家奋斗成长和相互帮扶的人生故事,作者梁晓声以小见大,把中国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把我们的生活是如何一点点向好,一一告诉了今天的读者。
史诗一般的描写,使小说一经出版就引人注目。2019年,《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这样评价道:“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书中三位核心人物,来了解这部史诗般的鸿篇巨著。
“四零后”的芳华岁月
每个城市都有一片贫民窟,“光字片”所在的区域,就是这座北方省会城市的贫民窟。
解放前,这里原本是一片荒地,当年闯关东的人们,拖儿带女,挑一副担子流落到这里。一个个穷得叮当响的人们,用土脱坯,临时建起一间间土坯房。那时他们还都还心系着老家,没打算长住,只是凑活着盖成一两间土坯房,让全家有个容身之处。所以家家户户挨得紧,窗对窗,门对门,大多数人家甚至共用一面墙。
结果这一住就是几十年,他们在这里生儿育女,正经过起了日子。狭窄土路形成的小街,还拥有了很阳光的街名——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光智街、光信街……从此这片区域被人们称为了“光字片”。
街名好听,区域却不好看,甚至可以说是糟透了。当初凑合建起来的土坯房,如今早已破烂不堪,连门窗都歪歪扭扭,越发不像个家了。快速增加的人口密度,让这里的每一间屋子都拥挤不堪。整个街道连个厕所也没有,直到解放后政府建起免费公厕,光字片的人们才拥有了“上厕所自由”。总之,这是这个城市里最贫穷、也是最没有希望的地方。
周家是“光字片”唯一有院子的人家。他们家一共五口人,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参加“大三线”建设。母亲李素华虽是个家庭妇女,却也是个热心肠,大小算个街道干部。周家有三个儿女,都是“四零后”。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在不同的际遇和抉择之下,成长为不同的人。
一心为大家的周秉义
老大周秉义是家中的大哥,他长得端正,学习又好,拉得一手好二胡,写得一手好诗,是很多女孩子爱慕的对象,副省长的女儿郝冬梅更是在高一时就向他表白。周秉义对郝冬梅的表白并未接受,但伴随着了解的加深,他感受了郝冬梅身上那种珍贵的善良,对她的心意开始发生变化,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
周秉义原本立志是要考大学的,但适逢国家剧变,高考取消了,他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郝冬梅也去了不远的农场。
成为兵团知青的第二年,周秉义便被调到师部宣传股当上了宣传干事,后来又任师部教育处的副处长。因为帮忙改过一句讲稿,他被建设兵团副司令铭记在心,还被委派接待沈阳军区的谢副司令员。周秉义毕竟是周秉义,一次接待便得到领导的赏识,要调他到沈阳军区做司令秘书。
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好事,就像一个小彩民中了几千万的头彩。那时全国有一千多万的知青,还没听说过哪位知青像他这样幸运,可以直接转为军人,成为一位可敬老红军、开国少将、大军区副司令员的秘书。
人的一辈子,可以改变命运的机遇,其实就那么几次。可面对这个改变命运的良机,周秉义却放弃了。那时未婚妻郝冬梅的父亲被定性为“走资派”,这不符合入伍的政审条件,如果他选择入伍,就必须和郝冬梅分手。周秉义是人格上的君子,不愿意做这种忘恩负义的事情,更不愿辜负郝冬梅的感情,他只是思考了五分钟,便回绝了这次机会。不久之后,他和郝冬梅结为了夫妻。
一九七七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周秉义毫无悬念地考上了大学,而且是北京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冬梅也考上了大学,学的是新兴的教育学。毕业后,周秉义回到故乡,就职于文化厅。那时郝冬梅的父母已经拨乱反正,但父亲不幸死于监狱,留下母亲金月姬一人独居。
金月姬是革命老前辈和高级官员,住在高档的花园洋房里,冬梅与母亲聚少离多,便同母亲住到了一起。为了照顾妻子的情感,周秉义放弃了分房的机会,也搬到花园洋房里去了。但他的心中其实充满遗憾,放弃分房就意味着无法把父母接到身边,实现自己尽孝的夙愿。
文化厅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岳母金月姬希望周秉义担负起干部家庭的门面,到更高的平台上发展。于是,他临危受命,被组织委派到有三千多工人、正处于转型艰难期的军工厂担任党委*,扛起了国企改革转型的大旗。
这是一个重担子,不转型厂子没效益,工人没收入,转型则要让工人们下岗自谋生路。那是国企改革的试验阶段,工人们正无所适从、群情激奋。所以,到任的第十三天,一位抗美援朝老将便身绑炸药包,以自*威胁周秉义不准卖厂。
为了厂子,周秉义呕心沥血,跑到苏联拉订单,可国企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在他的努力下,军工厂成功转型为中方控股的合资家电工厂,生产电视机和录像机。
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周秉义劳苦功高,得到了组织的认可,但三分之二的工人还是下岗了,他们将生活的不满全都发泄到周秉义身上,骂他是“汉奸”“卖国贼”“不择手段往上爬的官迷”。民间的风评让他的人格形象受到了巨大损失,但组织上并未给予抚慰。
工厂顺利转型后,周秉义被调到省里第二大城市任市委*,和冬梅开始两地分居。种种骂名先他而至,群众对他极不信任,自然也极不欢迎,他在市委*的职位上举步维艰,干得极不顺心,连头发也白了许多,稀薄了许多。
在此期间,一生洁身自好、从不以权徇私的周秉义,为周家唯一的子嗣周聪破了一回例。那时弟弟入狱,周聪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周秉义作为大伯,将周聪安排进了报社。
当了12年市委*后。周秉义又被调去了北京中纪委。临近退休时,他觉得自己必须要完成一件事情,那就是改造“光字片”,让做梦也想离开那里的父老乡亲拥有更好的居住条件。于是,他请求调回故乡。但受外甥女插足婚姻的影响,他只被任命为副市长,负责招商引资和拆迁改造。
在周秉义的努力下,脏乱差的“光字片”终于完成了旧城改造,街坊邻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尽管招致很多猜疑,尽管招来很多骂名,但他问心无愧。
2011年,即将64岁的周秉义突然晕倒在拆迁现场。之后,他被查出胃癌,进行了胃全切除手术。妻子郝冬梅知道,周秉义是因为工作太投入延误了病情检查和及时治疗。手术之后,他正式退休,和妻子一起旅行了一段时间。
2015年,周秉义因胃癌晚期,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历程,享年68岁。遗憾的是,因为妻子身体原因,他和冬梅一生无子。
周秉义的一生,人如其名。他心中装着责任、装着道义、装着家国天下。他手中有权,从不任性妄为;他心中有义,无私为党为民;他眼里含情,真心善待爱人。尽管遭遇到谩骂、诋毁和误解,但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依旧奋勇向前。
他是那个时代众多心忧国家、躬身实践的人的缩影,他们以铁肩担道义,为那个时代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全部。
活出独立自我的周蓉
周蓉是周家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唯一的女孩。她不仅天资聪颖,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儿。与哥哥心中装着家国天下不同,周蓉更在意是否活出自己的人生。
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周家最叛逆的孩子。小学时的周蓉,聪明睿智,不费力气就能考第一,但她不听老师家人的劝阻,放弃重点初中的保送资格,故意成绩放水,考了一所差校,只是因为差校离家近冬天上学可以少挨冻。
上山下乡时,她背着家人远赴贵州山区,与大自己十几岁的右派诗人冯化成结为夫妻,并生下女儿冯玥。她以山洞为家,在清贫中守护着爱情,尽管这份爱情在别人看来极为不般配。
后来高考恢复,她又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继续自己学业的追求。此时,冯化成也拨乱反正回到北京,分配了职位、分到了房子,可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轨。尽管曾经爱得奋不顾身,但当爱人已经不是当年心目中的样子时,周蓉毅然决然地提出了离婚,放弃在北京的一切回到家乡,成为一所大学里最年轻的副教授。在家乡,她与年少时一直喜欢自己的蔡晓光结为夫妻,收获了真正的爱情。
当她苦尽甘来,开始享受人生的时候,女儿却因为早恋问题,赌气跑去北京找生父,并被冯化成以“政治避难”的身份逃往法国。周蓉为了寻找女儿,孤身一身跑到法国找女儿。
虽然历尽艰辛找到女儿,可她“政治避难”的身份已不允许她轻易回国了。为了孩子,周蓉也放弃了所有,只身留在法国打工赚钱,供养女儿读书直至研究生毕业。十二年后,两人终于回国,可一切已经物是人非,周蓉再也无法回到大学任教,找工作也屡屡不顺,只能在一所民办高中教授数学。女儿则插足别人婚姻,与一位大自己几十岁的私企老板搞在了一起,还因此影响到了大哥周秉义的仕途。
好在此时的周蓉,已欣然接受了命运给予的所有。她认真备课,把数学老师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认真生活,用理解和真情回馈着丈夫蔡晓光的爱;认真做自己,退休后以家人朋友为原型,写出了一本畅销书《我们这代儿女》。
人生后半程,她选择和蔡晓光到省内一个个的偏远农村“旅行”。每到一村,便为留守儿童们送一批书,上一个月课,兼做心理辅导,努力为孩子们做点儿有意义的事。
周蓉的一生,是肆意洒脱、活出自我的一生。她是坚定的,认准目标便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她是骄傲的,当丈夫背叛自己,真挚的爱情已然逝去时,她绝不贪恋丈夫的物质和虚名;她是清醒的,明白人生的很多事情不可强求,爱情如是,女儿也如是;她是随性的,贵州追爱时以山洞为家,法国漂泊时赚钱养家,从来不惧生活的苦难。
总之,她是独立、知性、睿智的女性代表,她不依附于家庭、不依附于丈夫、不依附于儿女、不依附于任何人,她真真正正活出了自己,是那个时代最闪光的女性角色。
悉心护小家的周秉昆
如果说周秉义是一心为国家的代表,周蓉是追寻自我的代表,那老三周秉昆就是一心为小家的普通人的缩影。
周秉昆是周家三个孩子里最普通的那个,也是最不被家里人重视的那个。他不像哥哥姐姐那样聪慧,甚至还有点笨,哥哥姐姐常直言不讳地称他头脑简单、爱认死理。上山下乡时,尽管舍不得女儿下乡,但想着小儿子哪方面都不如哥哥姐姐,周母还是让女儿下乡了,因为小儿子“从小就缺心眼儿,也不懂人情世故,一根筋”,他走周母实在是不放心。
对照哥哥姐姐的人生,周秉昆的人生确实很平凡。事业上,哥哥姐姐上山下乡后,他被分配到木材加工厂工作,干着最吃苦的出料工。后来在姐姐好友的帮助下转到了酱油厂,从事的也是繁重的酱油出渣工作。
好在因为做好事,把一位骨折的老爷子及时送去了医院,他得到老爷子的照拂,被借调到一家杂志社帮忙,还因为成绩不错正式留了下来,算是拥有了事业编的铁饭碗。改革开放后,杂志社探索转型,先后成立了演艺公司和高级饭店,让他挣了不少钱,还买了大房子,人生高光了一回。
感情上,他因为善心,答应给*人犯的妻儿郑娟母子送钱,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位美丽又身世可怜的寡妇。可这样的感情家人是不会接受的,一向孝顺的周秉昆也从不敢奢求什么。直到自己家庭遭遇变故,姐姐姐夫杳无音讯,母亲受刺激成为植物人,外甥女玥玥年幼无人照顾,自己也即将卷入政治风波被收押入狱。
困境之中郑娟伸出援手,不顾流言蜚语,带着孩子弟弟住进周家,细心照顾昏迷的周母和年幼的玥玥,每日给周母按摩,帮她从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因为这份恩情和付出,周父最终接纳了郑娟。周秉昆历尽坎坷,终于和喜欢的人结为夫妻,在大儿子周楠之外,他们还拥有了自己的儿子周聪。
看起来,周秉昆的日子过得还不错,娶到了想爱的人,干着收入还不错的工作,还靠自己努力住进了大房子。可是,命运似乎并不想让他生活得称心如意。
走上高峰的周秉昆很快遭遇了人生滑铁卢,先是大房子私自买卖没有产权,原房主归来只能拱手相让,连买房子的钱也被中间人骗了个精光,一家人只能又回到“光字片”的旧宅。
紧接着,大儿子周楠的生父又瞒着周秉昆,悄悄带走儿子,两人一怒之下发生冲突,从楼上双双摔下,对方直接成为植物人,一年之后死去,周秉昆因为过失*人服刑十二年。
出狱之后,他已年过半百,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没有像样的房子,连大儿子周楠也因为见义勇为死于异国他乡。好在哥哥周秉义在退休前向他伸出了援手,一是帮他解决了小儿子周聪的就业问题,二是“光字片”拆迁圆了他的楼房梦,他在分到的门面房里开了间小饭馆,和郑娟安安生生过起了晚年的生活。
周秉昆的一生,极其的平凡和普通,是时代中最不起眼的小人物。可谁都不能否认,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却是书中最温暖、最有人情味、最让人动容的人。
对于父母而言,周秉昆是家里最孝顺的孩子。他会不厌其烦、一遍一遍地给母亲读姐姐的来信;也会拉着平板车,带着母亲去浴室洗澡;他会陪着父亲把日渐破败的家修缮一新,也会在自己拥有新家后迫切将父母接来同住。
他做任何事情和任何决定都将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即使爱上寡妇郑娟、内心认定非郑娟不娶,他也是先征得父亲的同意,才和郑娟结婚;当他决心参与“反四人帮”斗争、并意识到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安顿好母亲,请求郑娟帮自己照顾母亲,之后才安心离去。
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细节,父亲周志刚66岁生日时,周蓉给父亲送了一车的水泥和砖块,把周志刚乐坏了,这是他做梦都想得到的好东西,直言女儿懂自己。其实这完全是周秉昆的主意,用他自己的话说,“比起受青睐的儿女,受气那个往往更清楚父亲的喜怒哀乐”。这句戏言恰恰反映了周秉昆对父母细致入微的关心和关爱。
对于妻子而言,周秉昆是个好丈夫。当年,他受人所托,给孤儿寡母的郑娟母子送生活费,自此开始了与郑娟的缘分。他不善言辞,但对郑娟一家默默关怀,甚至不惜典当掉自己家的传世玉镯来接济对方。
和郑娟成婚后,他全心全意守护着小家,努力赚钱,让郑娟和孩子们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他这一辈子,只将真情给了郑娟一个人,哪怕单位的年轻女孩送上门来,他也坐怀不乱,用行动恪守忠诚。
郑娟当年被人玷污生下大儿子周楠,之后成为大老板的对方找上门,要与他争夺儿子和郑娟,周秉昆知道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维护郑娟的情绪和声誉,这是他作为丈夫对妻子最无声的守护。
对于朋友而言,周秉昆是个好朋友。在酱油厂出渣车间出事故时,担任代班班长的他,为了保护新来工友和信任自己的领导,主动揽下所有的责任,甚至愿意在出渣车间白干两年半,以工资弥补厂里的损失。
在好朋友肖国庆和孙赶超下岗困难时,他每年都为他们送去年货,还用尽办法帮他们解决家庭负担。自己买了大房子后,他第一时间把郑娟在太平胡同的娘家房子让给孙赶超一家免费居住。
后来周秉昆的大房子没有了,一家人无处可去,但赶超家正困难,心善的他终究不忍心赶他们走,自己一家人租了一间地下室过渡。最后,“光字片”拆迁时,他和郑娟更是大公无私,将这套可以拆迁的房子免费赠予孙赶超,让他们也可以享受拆迁住上新房。
哪怕对待生人,周秉昆也是一腔赤诚。陪母亲去浴池洗澡,发现一位老人摔折了腿,他二话没说,拉着平板车送他去医院。细心的他看到老爷子没穿鞋,只是用车上的麻袋片盖着脚,那样去医院他的双脚必然冻伤无疑。于是他脱下自己棉袄,将老爷子的脚包严,蹬着平板车,把老爷子送去了医院。他大概不曾想到,那位老爷子是位开国少将和高级干部,他也因为这份善心,得到了这位贵人在工作上的帮助。
这样的周秉昆,努力又真诚,温暖又向善。也许在世俗的意义上,他算不得成功人士,一辈子只守着自己的父母和老婆孩子,平凡度过了一生。但他也如同一盏明烛,温暖了父母,温暖了家人,也温暖了朋友。
普通人的烟火故事
那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周秉昆的朋友们——酱油厂“六小君子”和木材加工厂的工友们。他们大多数和周秉昆一样,是普通的工人,也没能抓住机遇,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跨越,只能在一眼望都头的人生里,努力过好平凡的每一天。
他们和周秉昆一样,大多住在“光字片”,忍受着恶劣的居住条件,经历着时代转型的阵痛。他们头脑简单,跟不上时代的转型变迁,只能眼睁睁地下岗,成为转型时期的牺牲者。
人到中年,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时代随意抖落的一粒灰,对于他们而言就是一座大山。可坎坷的生活之下,他们互相帮扶、相濡以沫,以乐观和坚忍向阳而生,成为小说中最温暖的一群人。
常言道,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就是这样一种关系。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他们紧紧抱团,互相帮扶。朋友失业了大家彼此帮着介绍工作,谁家有困难他们想尽办法帮忙解决。
当周秉昆因为政治风波牵连入狱时,朋友们义无反顾向他的家庭伸出了援手,孙赶超妻子于虹还手把手教会了郑娟和弟弟按摩,为郑娟用按摩唤醒周母埋下了伏笔。当孙赶超帮厂里卖胶鞋被骗,要被追究赔偿责任时,他们一群人拖家带口,以看望老领导的名义,请求老领导帮助赶超。
当肖国庆的父亲在雪天一夜未归时,他们全城奔走,帮他找到了死去的父亲。当朋友居无定所,周秉昆将自家的房子给孙赶超免费居住,甚至最后赠予对方……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他们虽不是亲人,早已胜似亲人。当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把友谊嵌进五十年的时光里时,我们收获的,唯有感动。
一部《人世间》,从1966年写到了2016年,五十年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却足以让一个人的命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光字片”的儿女们,周秉义和周蓉靠读书改变了,他们一个追求国家大义,一个追求独立真我,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则是那个年代万千普通人的缩影,他们在最艰难的岁月里,隐忍又坚韧地生活着,勤恳又努力地奋斗着。他们从来都只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要求也只不过是应该做一个好人。
可我们这个时代,不就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平凡之人构成的吗?他们纵然不是时代的引领者和弄潮儿,却构成了时代洪流里的一朵朵浪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千万个他们的隐忍和付出,汇成了时代的发展潮流。
那说到这,《人世间》这本书的精华版内容也就接近尾声了。可“人世间”的一切还在继续,现实里,依旧有人如周秉义一样,有心念苍生的高远情怀;也依旧有人如周蓉一样,有活出自我的率性洒脱;而更多的人,就如同周秉昆和他的朋友们一样,在三餐四季里感受人间烟火。
其实,人生不论短长,不论高低、不论得失、不论快慢,只要用心活过,人生即是圆满。不管人世间多少沧桑变化,最后,祝你踏过千重浪,能留在爱人的身旁,也祝你,不忘少年模样,也不惧那白发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