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他们还有选择权,统治者本人也不会强行剥夺他们自由的生活方式。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随着古代社会的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隐士本人必须要让渡自己手中的权利。
- 让渡权利,逐渐消失
隋朝时期,中央朝廷开创了科举制度。而唐朝建立统治之后,朝廷延续了这一人才选拔制度,并且将科举考试之风推广到了整个社会。当时,所有文人学子都以能够在科举考试中胜出为荣。
科举考试引领了社会思潮,文人学子学习文化的目的也是最终为了朝廷和统治者的政治服务。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潮逐渐在社会范围内发生着潜移默化地影响,隐士文化本身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在文人墨客看来,隐居山林成为了他们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如果能够在世俗社会当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那他们就不会选择成为一名隐士。
比如李白,他常常讲大隐隐于市,但他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隐士。
李白从一开始就是想着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当走科举考试这条路走不通时,他又会去寻求权贵阶层的举荐。所以从始至终,他的目标都是加入中央官僚体系当中,都是去维护唐朝统治者的统治利益。
后来李白为什么会选择周游大好河山呢?这是因为他无从选择,因为他被中央官僚体系所抛弃。
即使李白满腹才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那“贵妃捧砚,力士脱靴”的傲气,已经严重冲击了统治阶层,他也必然不再为他们所容。
所以李白的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隐。这并不是真正的隐士文化,但他又确实是唐朝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故事正好可以说明,隐士文化已经在逐渐衰落了。
隐士隐或者不隐,已经不是隐士本人所能够决定的。他们都想参与世俗社会当中,都想在统治者左右扬名立万。可是,如果他们的诉求不被统治者本身接受,那他们最后也只能选择隐居山林。
隐士这个身份,是他们留给自己的最后一层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