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前,读书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系统开展读书活动更是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我理解的“读书”,不单指师生学科学习的课堂阅读、指定阅读、单一阅读,更多是不带功利目的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全域阅读,只要有益成长就阅读。读书作为一件大事,赋予了旧话题新意义。校园,本是读书的地方;教育,原是育人的事业。开展读书活动,是进一步回归教育的初心,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
爱读书:家校同心共育,让学生爱上阅读
作家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作为学校和教师,我们有责任培养学生亲近书籍、热爱读书,引导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习惯和生活,让他们从中收获成长。
阅读,需要激发兴趣,需要养成习惯,需要坚持不懈。激发兴趣,就是要让学生对学校的阅读文化产生认同感、亲近感,从而主动融入校园书香环境,通过阅读收获知识、生成智慧、享受快乐,不断提升自己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此,学校要重视阅读文化建设,利用好图书馆、阅览室、班级图书角,及时添置和更换书籍。同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节、读书分享会、阅读讲座、文学社团等,利用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过程中,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发挥阅读“点灯人”和“领航人”的作用。教师喜欢并坚持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带动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活动。
家长也要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课外阅读活动中来,做好家庭阅读文化和环境建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亲子阅读,多参与、多陪伴,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读好书:读书需要选择,开卷才会有益
读书需要选择,开卷才会有益。我们应该选择、推荐优秀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有价值的书,才可能产生较好的读书效应。
“好书”的范围很广,我们对于“好书”的界定不能局限于个人的阅读偏好和习惯,不能只盯着各种考试用书。我理解的“好书”有四重属性:故事性、趣味性、思想性和适配性。“故事性”主要是针对幼儿和小学生读物而言;“趣味性”不是单纯的娱乐性和消闲性,而是书籍既有吸引人的厚实内容,又有能够增进读者“钙质”和养分的精神元素。书籍缺乏趣味性吸引不了读者尤其是中小学生,但只有趣味性则会影响书籍的品质,没有深刻思想和精神境界打底的趣味性不是真正的趣味性;“思想性”如同食物一样,美味和营养兼备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对于书籍来说,“美味”就是“趣味性”,“营养”则体现为“思想性”。“思想性”体现作品的存在价值和教育意义,承载正确价值观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是读物的“盐”和“魂”;“适配性”即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选择书籍,一般不能超越学生的年龄、认知和接受能力去揠苗助长。
善读书:掌握方法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一般有通读、速读、泛读、精读4种形式,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选用哪种方法,或者读不同的书用不同的方法,要看个人阅读习惯和对阅读抱持的态度、目的,基于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和基于以消闲为目的的阅读是不一样的,阅读所用的时间、方法当然会有所不同。
如果是以学校或家庭为空间推广阅读,教师和家长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一是做好阅读计划。可以一天、一周或一月、一学期、一学年为周期,完成好每个周期的阅读任务。二是营造良好氛围。教师带读、家长陪读都要有融洽、温馨的阅读环境。三是带着思考阅读。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引发学生思考。四是做好读书笔记。不一定要长篇大论,有感动、感悟的地方可以写下三言两语。五是掌握方法技巧。学会读不同类别的书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六是及时检测鼓励。教师和家长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和指导。
学校单打独斗的教育难以成功,学生阅读工作同样如此,家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学生在阅读这条路上坚持下去并读有所获、读有所成。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桂园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4月05日第12版
作者:陈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