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
在《化学鉴原》出版之前,《化学入门》《化学启蒙》《化学初阶》等化学相关译著已经编译出版,但是不同版本对于元素名等术语的处理不尽相同,化学也一直得不到普及。当时的西方也普遍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是很难被西方人理解的,因此要将西方知识的精髓传入中国也是困难重重。
《化学鉴原》与《化学分原》
然而傅兰雅却不这么觉得。为解决汉语词语形态的特点与化学元素名之间的矛盾,他们翻译的关键是“一字原则”。这是因为化学元素既需要单独使用,又需要以化合的形式出现。如果元素名译为双音节,在复合使用时就会很不方便。
“轻气”、“养气”、“淡气”、“绿气”虽然不符合一字原则,但是因为当时民间习惯这种用法,所以在《化学鉴原》中得到了保留。但是在化合物名中,这些元素是以单字出现,比如“氧化铜”在书中被翻译为“铜养”,“水”被表示为“轻养”。
徐寿一开始翻译的时候,并没有打算造字的。他对既有的元素名称,如金、银、铜、铁、锡、铅等没有进行改动。同时徐寿另觅其他生僻字。比如“溴”来源于《孟子》中“其渐之溴”,“溴”除了“臭水”基本没有其他的含义。而溴的拉丁语名来源于希腊语“公羊的恶臭”。可见他们选字也并非随意,而是结合元素的性质以及西文名来选择合适的字。
溴
似乎很完美,但是当时已经发现了64种元素,徐寿发现即使把所有生僻字都挖出来仍满足不了命名的需要。那怎么办?造字!徐寿和傅兰雅对化学元素的翻译摸索出了一套成体系、规范化的方式,并创造了以西文名称的第一音节或者次音节译为汉字,再加偏旁以区分大致类别的造字法。
徐寿以“金石”为偏旁,对于新的不认识的金属,一概用金字旁加上音译之后的简单汉字合体。比如“锂”的希腊语为lithos,意为石头,而锂的中文名取自希腊语的第一个发音“里”,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偏旁“钅”。于是“锂”字就这样诞生了。
除此之外,他还创造出了钙、镁、铝、铍等金属名称。而对于非金属,则使用石字旁,比如硼、矽。后来大陆将“矽”改为“硅”,但是在“矽肺病”(也叫硅肺病)等词语中仍然保留了这个字。